私人轿车已成为当今城市人的热门话题,尤其是在大城市,私人购车已不再是件新鲜事儿。然而春节回乡,令人感触颇深:私人轿车似乎只是大城市的“专利”,对内陆小城来说,也许在很长的时间内,将只是一个“美梦”! 我的家乡随州位于鄂西北,城市人口超过50万,经济实力位居湖北省中游,是一个典型的内陆中小城市。与北京等大城市私人购车“井喷”截然不同的是,这里私车难觅。春节期间记者上街逛了几圈,发现波罗、宝来、威驰等私轿新贵踪迹皆无,惟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是几辆官车模样的老款雅阁和帕萨特。 广大内陆地区的人们不需要私人轿车吗?当然不是。作为对一种文明的向往和提升生活质量的追求,能拥有一辆私人轿车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在中小城市和城镇,由于居住相对比较分散,加之拥堵和大气污染相对较轻,最迫切需要交通工具解决生活、生产问题。 既然有需要,为什么私人轿车火不起来呢?最直观的原因,莫过于老百姓手中无钱。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超过7500元。据记者所知,随州市的生活水平绝不会超过此数。 然而,如果把私人轿车迟迟不能走进内陆小城全部归咎于购买力不足,未免失之片面。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公认的汽车大市场。有关专家估计,到2005年,中国汽车的年需求量将达到500万辆之巨。从目前情况看,这个大市场还仅仅局限于大城市和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事实上,处于祖国广袤内陆的中小城市,甚至是广阔的农村,是被汽车“遗忘的角落”。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01年底,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37.7%,比1998年提高了7年百分点,城镇人口数量也增加了到4.81亿。如果每百人拥有一辆轿车的话,需求量将达到480万辆之多。这是一个潜力何等巨大的汽车市场! 在中国汽车界,早有人士指出,中国汽车不是“强者生存”,而是“适者生存”。由于中国市场的巨大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汽车需求的多样化。中国汽车企业完全可以通过细分市场,找到大中城市以外的市场空白点,生产出适合中小城镇和农村居民使用的汽车,从而冲破国外汽车工业巨头的包围圈。而当私人购车成为主体时,只有“为民造车”的汽车企业,通过以“经济型轿车”来满足国民购买力较低的水平,从而创造巨大的轿车市场需求,才有存在与发展的可能。 有市场,有机会,而没有及时占领和抓住,只能说是汽车生产厂商的“误算”。拿不出合适的车型,定不出用户接受的价格,也自然无法获得市场。在随州,虽然没有令人眼花的私人轿车,但是满街跑的却都是“柳州五菱”的微型车。这种车不仅便宜,而且客货两用,用来跑出租再合适不过。一位出租车司机买了一辆二手柳州五菱,正月初四上午一大早就“收获”150元,客人全是串门走亲戚的。在随州,也不是没有人愿意买车。一位个体户在向记者咨询完轿车的情况后,只撂下两个字“太贵”,而宁愿继续开他花了两万元买来的老拉达。 私人轿车不能以较快的速度进入中小城镇家庭,除去居民经济收入的限制和厂商的决策失误外,还受到了国家政策制约和汽车营销服务等多方面的影响。汽车税费过高的问题对人均收入低很多的中小城市来讲,影响更为巨大。月平均1000元的开销,几乎花去了一个人的月工资。谁买车,都会慎之又慎。在轿车营销上,买不到新上市的轿车是正常的,货源充足的是作为生产工具提供的面包车和微型车;在售后服务上,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桑塔纳、富康特约维修站。至于大城市居民极为关注的银行车贷,则由于贷款手续复杂、信贷意识落后,进展甚为缓慢。 在传统概念中,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城镇居民消费中也存在从东向西倾斜明显的消费梯度。东部高于中部,中部又高于西部。目前,在大城市,私人购车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汽车竞争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私人轿车将像上阶梯一样,由东向西,逐步进入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那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私人轿车普及全国的美好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