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第十届上海国际车展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提前落下了帷幕,但比起2001年“不分伯仲”的两个上海国际车展来讲,已经是天壤之别了。在上海车展上最枪眼的是一汽集团整合品牌,亮出了一汽集团汽下的红旗、马自达6、捷达、宝来、奥迪A6、A4等诸多强势品牌塑造出一个完整的东北集团军阵势;不过我想“白话”(北京方言,音读bai huo——作者按)是一汽集团、尤其是天津一汽“四两拨千斤”的创新举措:在上海国际车展期间,调集100辆“威姿”小轿车作为海内外与会媒体新闻采访用车,这破天荒的媒体公关举动立马赢得了海内外媒体人士的如潮好评——的确一汽率先在国内参照“国际惯例”,为专业记者免费提供便捷的交通工具,既体现出一汽面对传媒的国际化运作,也反映出一汽(包括天津一汽)人在非常时期的大环境下为媒体着想,防止公共交通工具对专业传媒人士造成的可能的“污染”,这不仅是一种人文关怀,媒体中人岂能无动于衷?!
长期以来中国汽车专业媒体一直“非正式”呼吁生产厂家参照欧美日惯例,向媒体提供用于日常专业测试的新车——欧美日专业媒体根据厂家提供的免费试驾(试测)车辆,站在专业测试基准线上,对厂家新车进行半年或全年的路试,然后在专业媒体上发布面向潜在用户群的“第三方”测评报告,由于其专业性、权威性会影响潜在买主心态,因此专业媒体(尤其是杂志和网站)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反观国内的“专业”试车,其实是“初始化”的路试,生产厂根本不愿按国际化水准提供样车,给媒体试车用的时间大都为一天 ,甚至“指导性”地将媒体支给经销商,而经销商碍于厂家的面子不得不“支应”,于是一场本可以公开、公正、公平的专业试车,成了一场“花架子”,这就是为什么网上转载了那么多传统媒体的“试车报告”,都像是八股文似的说明书,这就是为什么厂家瞅低媒体试车的含金量的根本所在——一场无秩序、无信义的花拳绣脚,怎么不让潜在用户倒胃口,难怪现在的潜在用户群一见试车报告就反胃而不是“反刍”。
我曾多次呼吁厂家要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让媒体成为厂商与用户之间沟通的平衡支点,建立诚信为基准的合作架构,专业试车是国际车圈儿通行的一种做法,不但旧有观念的施“小恩小惠”,中国古话讲得通俗——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将专业媒体的专业化、规范化的社会监督机制,与厂家品牌车专业试车体制有机结合,呈现给潜在用户群一个透明、诚信的过程,这才是企业服务创新体系的根本;同时专业媒体不要再“抄袭”厂家给的说明书,不要再把自己装扮成专业车手,或俨然一个判官,能否告知受众一个具像的细节,一个生动的情节、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试车故事,而不仅仅是千篇一律的说明书(当然必要的说明亦是不可缺少的——作者按)
一汽集团按照国际惯例向专业媒体提供采访用车具有一个信息流清晰、完整的意向,那就是:“尊重媒体就是尊重媒体向受众提供真实、鲜活信息的社会监督的权利,为媒体提供国际化运作手段就是为了畅通言语,提升一汽整体品牌、乃至中国汽车品牌参与国际化的形象,同时提高媒体的报道效率,在这方面不得不提及天津一汽的总经理王法长。这位天津一汽的新掌门人将一汽人、红旗人务实、实干的干练带到了津门,尽管“威姿”是大一汽品牌中的“小弟小”,但正是这股干练劲儿一改原天汽面对媒体的小家子气,呈现出一汽特有的大气,“威姿”是力图在上海滩展现一汽踞龙头老大的“威武姿态”;
说实话,近两年来一汽和上汽都曾在小范围内搞过不同形式的专业媒体人士日常试车,大都是两三天,长不过1周,神秘兮兮,生怕更多传媒知晓,孰不知这样以来,就激起了更多媒体的不满,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些企业的市场部总感到专业媒体不那么友好的诸多诱因之一——当公正、公开、公平的市场法则被人为割裂,当作小圈子的“犒劳”时,这些品牌车的公关部或公关代理公司又怎么能在中多媒体面前说话硬气呢?又怎么能指望通过媒体传递真实的资讯呢?
一汽集团(包括天津一汽)敢为天下先,终于戳破了这层窗户纸,实质上是力图打破旧有机制,创新出信息流的承载平台的新体制,面对这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专业媒体扪心自问;我们作为新闻人又如何与其互动,如何与受众互动,如何在业界内部实现新的互动呢?!
显然这番上海滩的较量中,一汽“东北虎”抢了上汽“小资”的风头。
版权声明:搜狐汽车评论之谢卫列“一汽显示的不仅仅是大气”以及其他专栏作者文章,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