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方心病多
广义上讲,希望买低价位车的消费者基本上都是二手车的潜在市场。由于目前买方的需求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二手车的现实市场大大低于潜在市场。据新华信调查,八成购车者“绝不可能”考虑二手车。平均收入较低的中国人比外国人更需要低价车,那么为什么却不愿买二手车呢?研究发现,导致买方抵制情绪的主要原因是怕上当受骗,56%的受访者认为“二手车的车况不能保证”。谁都知道,中介方或卖方以次充好已经成为二手车市场公开的秘密。
售后服务也是买方的一块心病,目前的中介公司都不能够提供售后服务,出了问题谁也不管,买方只能怪自己没长一双火眼金睛了。另外,购买二手车的手续比起购买新车来要操心很多,买方必须要检查卖方的行车执照、原始发票或旧车过户发票是否真实有效;发动机号、车架号是否与执照相符;附加费证是否真实有效;养路费卡片是否在有效期内;当年车船使用税是否缴纳……
如果将来交易模式或政策法规改变,让买方少点上当受骗、售后服务和办手续的操心,相信潜在市场的能量将迅速释放。
卖方货源紧
卖方的问题主要是潜在的货源紧缺。说它是潜在的问题,因为现在看不到供不应求的现象,但如果有一天政策放开,二手车市场活跃起来了,那么潜在的货源紧缺将变为现实的货源紧缺。
首先,目前国内车主的座骑更新速度较慢,基本在4—7年之间(据新华信调查),多数在五六年左右,低于国外的更新周期;而且,由于汽车市场容量呈上升趋势,五六年前的汽车的保有量相对有限,造成潜在的更新换代期的旧车短缺。
第二,车型老化的问题。2002年二手车市场上大部分是1996—1997年的车,换车族希望换掉的轿车车型以桑塔纳和捷达为主,赛欧、夏利2000等比较新的车型极少,造成受欢迎车型的短缺。
第三,流通的问题。由于政策上的限制,二手车的销售范围一般只能集中于当地,缺少地域间交流更使得有些地区二手车来源贫乏。
第四,租车行的原因。在国外,租车行的生意做得很大,而租车行为了减少租车人的事故率以及减少修理费用,总是迅速淘汰旧车。这样,租车行就成为二手车的一个重要来源,甚至很多租车行本身就是二手车公司。由于现在国内租车行的生意还没做大,加上迫于资金的压力,租车行更新旧车的周期很长,因此无法发挥国外同行的作用。
我们预测,二手车供不应求的现象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只有当新车销售量增长进入平台期一段时间后,这种现象才有望结束,届时二手车将对新车(特别是低价位车)的购买形成强烈分流。
中介不透明
目前的交易模式是利于中介公司的。首先,守候在交易市场的中介公司会与卖方谈判,中介公司按照旧车的使用年限、行驶里程数、车况和事故历史等因素估算出车价,双方讨价还价后讲好底价,车寄存在交易市场接受买方的挑选;接着,中介公司与来看上这辆车的买方讨价还价,直至达成交易。
缺少独立的二手车评测机构也是容忍交易不透明的原因。现在基本上是中介公司说了算,买卖双方往往缺乏评估经验而受制于中介公司。当然,卖方向中介公司隐瞒行驶里程数或事故历史的事情也时有发生,中介公司看走眼收错车的亏也不是没吃过。
如果有一个权威公正的第三方来进行这项工作,就比较利于解决这个矛盾。国外的购车者获知二手车公平价格的办法是买车人先去找本年度的二手车购买指南,查看不同年份的各种车型大概值多少钱做到心里有数。比较认真的还可以去一些有名气的修车厂为二手车做专业诊断。
监管待改进
交易陷入了信誉危机的死循环,而监管机构宁可二手车交易不活跃,也不要有违法乱纪的事发生。
希望监管机构尽快制定和改进有关法规,加大供求信息的透明度和引进如汽车置换等新的交易方式,为买卖双方提供更大的便利。(新华信市场研究咨询公司 杨岚 蒋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