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销商在各种威逼利诱下,为保证年初目标的实现,库存成了汽车市场巨大的蓄水池,而压库也就此成为车市最重要的名词之一
自2000年起,中国的汽车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年增长量均在百万辆以上,全世界包括我们都被这巨大的市场商机诱惑着,似乎前景一片美好。
金融机构则全力支持厂家扩张生产线,引进新产品,其引进及更新的周期已远远超过了国际发达国家所用的时间,短短的几年时间就由落后的汽车市场成为全球瞩目的汽车市场。
但此时,市场危机也渐渐显露出来。2004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开始,银行首先控制了金融按揭的风险性,对经销商的授信额度由过去的要多少给多少调整到全线收紧的状态。市场发展速度骤然刹车,在2004年,中国车市进入寒冬,这让所有厂商措手不及。各个厂商在年初制订的庞大产销计划突然成为不可完成的任务。
面对生产企业望不到尽头的新车库存,经销商在各种威逼及利诱的手段下,为保证年初既定目标的实现,库存成为了汽车市场巨大的蓄水池,而压库也就此成为当年车市最重要的名词之一。
此后,压库年年应时而到,成为市场常态。
压库能够让厂家在表面完成任务,但巨大的压力却转嫁到了经销商的身上,对于经销商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众所周知,压库有诸多弊端。压库导致频繁的降价,导致经销商赢利能力降低,也逼迫厂家不断降低价格,而且降价毫无规律,毫无章法。
在此情况下,厂家公布的价格失去了公信力,汽车成为了批发市场中的一件普通商品,客户开口要实价,成交是在讨价还价的口水中达成的。压库伤了经销商,从长远来讲,对厂家的品牌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然而,万事总有两面。放在一个相对长远的时期里看,压库在特定的时期里对市场以及对经销商起到了正面的调节作用,这或许是业界人士始料未及的。
由于经销商网点的过度授权建设,在巨大库存面前,必然采取过度竞争手段。而过度竞争的结果是价格难以保持相对稳定。面对客户,采取了你不降我降的策略,争取客户,从而进入降价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这场消化库存的厮杀中,一部分注重销售而忽视服务的经销商死掉了,另一部分在生死线上拼命挣扎,还有一部分由于拥有完善和专业的售后服务体系,生存了下来。
从这个意义上讲,压库起到了对汽车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这是意外的收获。
此外,压库毕竟也快速促进了销量的提升,盘活了资金,实惠了客户,为售后服务提供了更大的客户资源。这能够推动经销商的盈利点转移到以服务为主的方面。而在这一点上,与成熟的国际市场上盈利方式十分相近,也是压库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的另一种收获。
从自身的角度讲,痛定思痛后,生产厂家、银行对经销商的资金授信额度也作了切合实际的调整,不再为盲目压库而提供资金支持。比如绝大多数中高端品牌虽然到了年底也有价格战,但绝不是大战,在争取市场份额的同时,价格又不失控,眼光已经长远。
事实上,2006年底的压库远没有前几年严重。压库不再是各种品牌全员参与,主角成为新入市的中低端品牌。同时,厂家也不再一味地把资金压力全部转嫁给经销商,而是采取了一些企业内部的融资及合格证质押等灵活的政策,从而减轻了经销商的资金压力。
由此,2006年底,价格战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就目前而言,市场上的中高端品牌价格不仅不降,反而上扬,不能不说是2006年底的一桩新鲜事。
虽然有些媒体声称2006年底轿车的实际库存40万或60万辆,但是面对各个经销商将库存系数普遍控制在0.8~1.0而言,这仅仅是经销商30~45天的销售库存,临近元旦和春节两大节日,备点年货一点也不奇怪。因此,价格不上升反而不正常了。这其实就是市场调节。
来源:新汽车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