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同耀再融资112亿
长期忍受资金紧缺的痛苦、导致产能迟迟不能扩张的奇瑞,最近终于松了口气。日前,奇瑞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协议,获得了112亿贷款。根据协议,贷款主要用于新产品开发、扩大产能等四大块。
此前,奇瑞已经发布了2010年100万辆的产销计划,同时也在多个场合表示终极目标是实现200万辆的销量,以保证在竞争中的安全地位。我国汽车产业首席经济分析师贾新光提出,奇瑞此举存风险与机遇并存,扩大规模的同时一定要严抓产品质量关。
奇瑞的“200万”安全底线
2002年7月,吉利董事长李书福首次抛出了“200万”辆的概念:到2015年实现200万辆的销量。他认为200万辆是一个汽车公司的生存底线,只有足够大,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无独有偶,自主品牌的另一只领头羊——奇瑞也制定了相似的目标。据报道,2005年初,奇瑞根据国内外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得出了国内汽车企业正在洗牌的观点。奇瑞认为汽车市场最终会掌握在少数几个大型公司(集团)手中,“200万辆”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底线。
“做大的思路没有错。”湖北省汽车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傅海就此谈到,从国际经验来看,通用、福特、标致-雪铁龙都经历了从资本积累到圈地扩张的道路。大规模不仅能有效降低成本,并能有效地整合内部资源,提高企业自身效率。同时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只有规模大的企业,才能更多地将触手伸到别的国家,获取更多的利润。
“把200万辆当成企业的安全底线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对。”傅海认为,规模化固然是车市发展的趋势,但在市场细分的前提下,规模并不就是一切。例如保时捷,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后,依然是单独品牌,并没有因为竞争激烈就被兼并或者选择重组。
造“规模”需防范风险
“奇瑞的机遇是已经在恶劣的竞争环境中走出一条路,有了这个积累再做量,是有可能做好的。但奇瑞内部也遇到了没有公开的问题。”业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表面上风光的奇瑞实际上并非一帆风顺。
据了解,奇瑞汽车2005年利润为9500万元。而奇瑞一个新厂房的建设,就动辄需要上亿元。仅靠销售利润积累,远远达不到奇瑞的目标。
“自身资本积累、银行贷款、上市融资是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广州某咨询公司主管王宾分析说,奇瑞延迟了上市计划,利润又达不到,只能通过银行贷款。据他观察,奇瑞近两年贷款金额已经接近300亿。
“奇瑞2006年的销量是30万辆,按照每年增长10万辆的速度,2010年也达不到100万辆。而这个速度已经是很惊人了。”根据奇瑞发布的中期事业计划,2010年要实现100万辆的销量,我国汽车产业首席经济分析师贾新光对此并不看好。他谈到,奇瑞面临的问题不是规模如何做大的问题,而是如何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
贾新光分析,短期冲销量是可以做到的:降价、投放新产品,都是有效的手段。但急于扩张能否保证品质?消费者的口碑一旦丧失,损失将不能以具体金额来衡量。
贾新光同时指出,奇瑞要建设成国际化的大企业,路还很长。虽然每年奇瑞汽车出口数量都在增长,但出口的国家几乎没有欧美的。欧美市场一天打不开,意味着欧美车在竞争中仍然占有相当优势,这个长期的风险必须意识到。
大胆的荣耀 荣耀的大胆
“不做自主品牌,中国汽车死路一条!”一位关注中国汽车的教授对我说,“奇瑞没出来前,其他几大企业都说汽车成本太高,要亏损。有了奇瑞,他们再不说了。”
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看,该教授“中国汽车死路一条”的担忧似乎没必要了。然而,奇瑞、吉利们的命运又让关注者们捏了把汗——先行者要么一飞冲天,要么成为后来者的铺路石。或许过去高压垄断的“维序者”,清醒之后又成为既往开来的开拓者、破坏者。跟他们相比,奇瑞们的身子骨显得还比较单薄。
假如有一天,当然,也仅仅是假如,奇瑞被兼并、收购或申请破产了,你还记得它吗?
当然,鉴于现在的表现,即使奇瑞被兼并,或被收购,这个品牌应该还会保留——毕竟培育一个品牌需太多心血,重新建设投入又很大——我想说的是,假使奇瑞没有了,30年、40年后中国车市是另外一番景象,你还会记得它吗?
我想我依然会记得。
这个曾经让国有企业很恼火、让民众很欢愉,让国内汽车产业高压垄断被打破的奇瑞,以及奇瑞所代表的一批中国最早做自主品牌的企业。是他们打破了沉闷黑暗的铁屋,让阳光照射进来,唤醒了更多人。
“按照市场发展规律,走一些弯路基本成为必然。但走上正轨后,前面的开拓者已成先辈了。”该老师感叹道,但随即振奋地说:“哪怕成为尸骨,也是荣耀的!”
在这里我们谨祝奇瑞、吉利、力帆等中国汽车工业的先行者们:一路走好。
(责任编辑:马中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