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汽车制造厂都非常重视营销网络,甚至有人说决战在网络。但是网络是什么呢?上汽集团的负责人肖国普有一个“摆缸”理论。他解释说,缸就是经销商,缸里的水就是市场。在全国的中小型城市我们都去摆缸,缸摆好以后,如果天下雨的话,它就有水。
| |
在我们庆贺2006年汽车产销超过720万辆,实现30%的高速增长的时候,北亚车市总经理苏晖却预言:“从现在起,两年内,将有一大批汽车经销商退出市场。”经销商的冬天正在来临。苏晖描绘他们的状况是“三三三格局”: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亏损;三分之一苦苦支撑。一位经销商说:“虽然厂家在给税务局的报告上说他们2006年的利润增长了40%,可是我们2006年并没有挣到钱。”
一些人士认为,经销商是产能过剩的第一批牺牲品。遥望未来,他们还要为持续的宏观调控,付出更为惨烈的代价。
去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称,“汽车行业产能过剩苗头显现,并有可能进一步加剧,若不及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严峻。” 产业过剩的代价首先落在了经销商的头上,甚至有的人说产能过剩是因为汽车经销商过剩。全国原有3万多家经销商,到2006年年底,获得品牌代理资格的经销商为17000家。也就是说多数“缸”被砸掉,失去生存价值,而产能过剩的厂家,却没有一家关掉。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和谐社会吗?
原丰田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神谷正太郎提出了著名的神谷主义,就是“一用户、二特约经销店、三制造厂”的观点,其核心是把用户放在经营的首位,而经销商的地位要高于工厂。这一观点已经成为丰田公司的销售理念。神谷正太郎有一个独特看法:“一升的斗只能盛一升的米”,这里的“斗”就是经销商的营销力,“米”就是制造数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销定产”,可见是销售决定生产。所谓的产能过剩,是已经建成的生产能力不能正常发挥,而开工不足的关键原因是产品销售不出去。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曾经说过:“中间商并非制造商设计销售链条所雇用的一个环节,他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一个广大顾客注意的焦点。实际上中间商才是真正为顾客采购的买家,当中间商茁壮成长并拥有自己的顾客的时候,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在市场上比供应货品的制造商有更重要的地位。”砍掉60%的经销商,产能只会更加过剩。在销售最好的时候,北京亚运村一个月卖掉了6000多辆车,而品牌营销管理办法一出,亚市上的小经销商不到先前的1/20,每月销量下降到几百辆。一个曾经占北京市三分之一汽车销量的汽车市场衰落了,厂家的日子会更好过吗?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