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很多人突然有一天发现,自己熟悉的和习惯的格局在刚刚意识到情况有变时,就悄然结束了。结束我们熟悉和习惯的格局的人就是陈虹。
根据权威部门统计,2006年上汽整车业务以122.40万辆的年销量,首次超越一汽集团的116.57万辆(不包括双龙)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
去年8月份,上汽集团高层进行了新一轮的人事部署,胡茂元升任上汽集团的董事长;部分零部件业务从股份公司正式剥离。这一安排使上汽集团副董事长兼上汽股份总裁的陈虹全面接管上汽集团下属整车和关键零部件两个核心业务。仅仅4个月后,上汽超越一汽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公司。
根据陈虹的想法:上汽未来的方向是,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并将自主品牌建设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作为创新能力提升的两个主要着力点。
陈虹的强势和对市场的敏锐判断,或许可以从2006年9月19日上汽突然宣布中期战略转型上得到印证。
由于9月18日宝马把ROVER品牌出售给福特,当天上汽毅然讨论了自主品牌战略转型的问题———把此前的国内外两个市场齐头并进,改为主打国内市场,通过中国这个目前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来带动2008年启动的海外战略。
这一调整,体现了陈虹果断而灵活的决策风格。在这之前,自主品牌和国际化是陈虹2006年一直亲自主抓的战略业务。2006年1月,上汽在美国底特律举行了名为“上汽之夜”的海外人才招聘会。为打造高端品牌,在上海汽车刚成立时陈虹提出了“以国际化视野,整合国内外资源打造自主品牌”的模式。
在这个背景下,汪大总和墨斐去年相继加盟上汽,分别担任负责技术管理和产品开发工作的副总裁和负责海外生产经营业务的执行副总裁,为上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增添了重要的人才力量。
“上汽从中高端切入的自主品牌发展路线是明智的。一汽虽然有红旗、解放和夏利等自主品牌,但是比起上汽的罗孚来说,内在品牌价值不可同日而语。”汽车分析师贾新光说。
如此大手笔的运作自主品牌,上汽呈现了巨大的资金渴求。2006年12月,上汽集团通过向上海汽车定向增发,实现了国内A股市场的整体上市,上海汽车以每股5.82元的发行价格向上汽集团定向增发32.75亿股,而上汽集团价值214.03亿元的所有整车企业股权则成为注入上海汽车的核心资产。这为上汽增加了新的融资途径。
陈虹素有“铁腕”之称。这一点使他在去年双龙工会历时49天的“玉碎罢工”中得以表现。韩国工人的“夏斗”闻名全球,整个韩国产业界都非常头痛。上汽在收购双龙前已有预料,在整个罢工过程中的应对措施还算得当———一家中国企业,在国内从来没有过处理罢工的经验,能在国外做到这个程度,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去年6月份为了解决双龙僵局,上汽首先请出了有着丰富跨国经营经验的前通用中国董事长兼CEO墨斐,为了消除双龙工会对于技术转移的担忧,陈虹提出了上汽与双龙之间发挥协同效应的概念。明确表示:“韩国基地是不可或缺的,除引进中国生产产品,未来我们的荣威(荣威新闻,荣威说吧)也要卖到韩国去。”
而为了更好地发挥平台协同效应,陈虹的战略是,将在一个产品平台上同时开发出双龙和荣威品牌的产品。并计划打造一个荣威、双龙联合采购平台,以降低采购成本。
双龙汽车的劳资双方经过谈判成功达成和解协议,陈虹得到的回报是:双龙管理层可以根据流水线需要调配劳动力。这意味着,双龙管理层可以根据需要,迅速调配员工生产最紧俏的车型。
“双龙扭亏是今年的目标,进行海外运作上汽需要积累经验。”这是陈虹2007年对上汽和自己的要求。
上榜理由:带领上汽成为国内最大的汽车公司,实施稳健而灵活的国际化路线。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