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5年后的今天,汽车销售领域对外资已经取消地域、数量及股比限制。当外资已能敞开肚皮品尝中国汽车市场盛宴之时,我们有没有理由担忧狼来了呢?
有“汽车流通业沃尔玛”之称的欧洲最大汽车销售服务连锁企业保时捷控股有限公司,日前在北京独资建立全国最大的别克与雪佛兰4S店,对此,有业内人士颇为轻松地说:没必要为此而担忧。
中国汽车经销业有足够能力与外资经销资本抗衡吗?在任凭厂家无度扩展经销网络的几年中,中国汽车经销商已被拖得筋疲力尽,日子好过的极少。有统计显示,超过50%的中国汽车经销商近几年在赔本经营,其几年积累的资金在近年不利的竞争环境中被迅速消融,多数经销商已处于资金弱势。同时,人材弱势也十分明显。国企转制的汽车经销业由于体制关系,多数存在人材逆淘汰问题,由管理到专业人员素质普遍有待提高;民营企业在政策不稳定中形成急功近利的经营模式,营销人才成长空间则十分有限。汽车经销人才短缺也已成为行业发展瓶颈。在资金与人才如此强弱对比下,外资收购中资经销网络几乎是必然会产生的结局。收购,于外资来说省去了筹建网络的大量先期投入;被收购,于内资来说总比钱被打水漂强。由此,收购方中外资比例逐步上升,也是合乎逻辑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中国汽车可能丢失营销网络主动权,绝不是危言耸听的预言。
商业上强与弱的对比,决定于经营主体的素质,更决定于政策导向。政策导向是决定行业发展与资源分配的杠杆。北京今年实行的低票价政策让不少平民百姓一年节省交通费用几千元,立时就让持公交卡人数直线上升,让“公交优先”立竿见影,这就是政策的强大导向力量。而中国汽车政策的走向却让人迷惑不解,因为政策让不少经销商一步步导向弱势。从听凭汽车企业提高品牌店的投入资金,到限制独立汽车经销商的发展;从向厂家放权管理经销商,到取消二、三级汽车经销网点,都在步步把中国汽车经销商导向被动。在生存线上挣扎的经销商群体能,还有力量能抗衡来势凶猛的外资吗?
未来几年,收购中资4S店可能会是外资在华扩张销售网络的重要途径,中国汽车经销商网络可能会被外资整合,整合后的网络中进口汽车销售比重将越来越多,外资汽车经销商的话语权也将越来越重,甚至可能影响到制造领域,这是现行政策引导可能会产生的结果。国美、苏宁对全球家电连锁老大百思买落户上海保持竞争信心之时,中国汽车经销商却不可能有那样的勇气,被收购可能是不少汽车经销商不得不面对的命运。不远的一天,中国汽车经销业是否会走上与汽车制造业相同的路,由外资来唱主角呢?
我们不能不为之想一想。
(责任编辑:常亚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