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准则》的亮相表明,中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核心技术
有心人注意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能源和环保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不少代表和委员就此提交了提案和议案。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键入“新能源汽车”一词,可以搜到100多万个网页,跟出7万多条新闻。人们忽然发现,新能源汽车正在中国成为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不论是合资汽车企业还是自主品牌汽车,都被携裹进这股新的发展潮流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预测,到2025年后,中国普通汽油车占乘用车的保有量将仅为50%,取而代之的将是先进柴油车、燃气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混合动力新主张
如果评选2006年自主品牌汽车最值得人们关注的动向,混合动力车肯定能赚得其中一票。
一提到混合动力,人们心中的第一反应是丰田普锐斯。由于率先突破了技术和成本难题,普锐斯几乎成为混合动力车的代名词,日本也走在世界混动车研发的最前沿。
但是,其他企业并未为此却步。目前,大众、通用、丰田、奇瑞、吉利……几乎所有中国国内的主流汽车厂商都跨进了混合动力领域。“谁攻克了新能源汽车,谁就有可能引领未来”,这成为汽车业的一个共识,其中混合动力成为各企业的首攻车型。
奇瑞的混合动力车于去年北京国际汽车展亮相,成为中国首款自主开发的混动车。之后,国内自主品牌混合动力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连起步不久的上汽集团自主品牌都加入了这股潮流,荣威混合动力车去年底在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露面,有可能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分别投入小规模示范运营。
此前,吉利集团常务副总裁杨健曾透露,吉利正在秘密研发一款具有新型节能方式的油电混合动力车,该车将在两年内投入批量生产。长安的混合动力车型也计划于2008年上市。
据《财经时报》了解,在科技部去年11月公布的国家“十一五”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项目课题及承担单位除了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外,还包括一汽集团、东风、上汽、奇瑞、北汽福田等单位。自主品牌担纲起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任。
“两会”提案的热点
“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我们与跨国公司的起跑线相距不远,这是中国汽车产业可以重点超越的一个领域。”上汽股份总裁陈虹在“两会”的大会上发言时,充满信心地说。
在一些人印象中,以前竭力为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呐喊的,大多是来自学界和研究界的代表和委员。今年,一些专家和学者依旧在为新能源车鼓与呼,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同济大学校长万钢等,都准备了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提案或者书面发言。
而同时,来自企业的声音也丝毫不弱。长安汽车董事长尹家绪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大力推进自主技术的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的建议”;神龙汽车公司总经理刘卫东的提案则是“明确国家汽车发展的能源战略”;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表达了吉利在混合动力车上不甘落后的观点;陈虹在提案中,也提出“加快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汽车研发”。
据分析,这些重量级人物对新能源汽车未来前景的乐观,主要来源于一种观点:在传统汽车领域,中国已经落后于发达国家,短时间内难以与之匹敌,但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汽车巨头们还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因此,中国与发达国家面临同样的市场机会。
在能源问题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瓶颈后,寻求新能源成为解决石油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必然选择。构建节能、燃料多元化的汽车框架体系,成为中国政府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的主要态度,各汽车厂商老总对这一点都理解得很到位。
核心技术仍是关键
看上去这似乎不是巧合:全国“两会”期间,发改委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准入管理准则》征求意见稿同时亮相。
要通过发改委的新能源车生产许可,门槛并不低。如其否决项项目包括:至少掌握新能源汽车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及控制系统三者之一的核心技术;应具备与所生产新能源汽车整车、系统及关键总成相适应的试制能力;同时,进入正式生产阶段的产品还应满足生产一致性要求。只要有一项不符合要求,就视为不通过。
专家普遍认为,要进入这个高门槛,掌握核心技术是关键。
这对自主品牌汽车显然是个重大考验。如在国内普遍看好的电动汽车上,其关键的燃料电池技术有的还存在一些问题,此外,成本增加太高、零部件配套资源体系不成熟等,都有可能成为阻碍自主品牌发展的障碍。各厂商正在研发的混合动力技术也存在同样问题。
《财经时报》今年1月在底特律采访美国新能源转换公司时,其副总裁蒋迁仪博士的看法是,氢动力是最好的能源解决方案,从中国的现实考虑,选择氢能源作为主攻方向更现实,也才更有可能在未来的汽车竞争中走在欧美前面。
有关人士通过《财经时报》建议,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国内企业不应像前些年上电动车项目那样,不顾现实情况一哄而上。既考虑企业现实,又看到国家以至于全球的发展趋势,才是自主品牌应该走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