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民族品牌“自主造芯”运动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一夜之间,几乎所有的民族品牌企业都开始建立自己的发动机厂,于是国人欣喜的宣称:那个中国车用“三菱芯”的时代即将远去!
的确,我们需要自己的民族品牌,在汽车产业中我们需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这是每个中国人的理想。
我们离“自主造芯”到底还有多远?
整车企业建造发动机厂,产品研发由设计公司借助优良的设计分析软件完成,各项性能指标在理论上完全符合要求。但设计公司的理论研究人员并不参与且从事生产活动,同时针对整机开发也不可能更近一层的深入到零部件制造行业中,因此产品工艺性能往往得不到保证、其零部件对中国制造行业的适应性较差。所有我们总是很遗憾的看到,标定的性能指标很完美和诱人,而实际上根本达不到。理论设计、工艺性能、加工制造的脱节是硬伤。目前,没有哪一个自主发动机企业能够克服,真正的原因在于没有技术实力!发动机技术作为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需要十几年乃至几十年的积累,需要设计、工艺、制造、质量、试验等多方面专业人员组成跨领域的设计小组共同完成,绝对不是某一个或者是某几个群体能够完成的。
三菱芯为何能把持着中国动力?
为什么中国车要用“三菱芯”?是他们自己愿意吗?不,不是这样的。“三菱芯”不仅仅是一个合资企业的产品,不仅仅是4G1或是4G9系列。它背后隐藏的是强大的技术支持、工艺支持和质量管控手段。比如东安三菱在技术上不仅得到三菱冈岐本部的支持,更囊括了日本三菱零部件“协力厂”对该公司配套体系内零部件制造商的支持;在工艺及质量管理上也全部由日方专家负责。技术、工艺、质量恰恰是我们的薄弱环节,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还必须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的做更多更细致的工作。三菱用半个世纪所达到的水平,我们要在今后的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内完成,这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自主造芯应如何突破?
我们到底要怎样开展“自主造芯”运动?对于单独一个企业而言,就简单的四点:以技术为动力、以工艺为依托、以质量为保障、以服务为根本。产品同样成熟、性能同样优良的条件下,我们就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力。但仅仅这样还是不够的,反观目前国内的两大三菱合资发动机厂都具有相当的规模,形成了产业基地。相比较我们的自主发动机企“各扫门前雪”互不联结,谈不上产业,更谈不上产业优势。
所以,民族品牌要发展,必须形成规模,整合技术能力,真正做成一个产业来提升市场竞争力。很欣喜的看到我们迈出了这第一步,开始涌现出了一批自主企业,以后它们要面对的是在艰难而困苦的竞争中接受市场和用户的考验,在优胜劣汰中生存并且壮大。只有经过市场的洗礼,才能够站稳脚跟。
也许用不上十年,我们就可以真正的拥有一颗“中国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