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质量协会发布的一份关于2006年度的全国轿车用户满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测评新车的平均故障率达到了77.1%。每百辆新车故障次数为338次。2007年一季度中国汽车质量及服务质量的投诉也呈现出用户对新车产品质量的投诉仍呈上升的趋势,新车占到了总投诉量的56.5%。
据行业权威人士分析,近年来汽车的投诉率之所以居高不下,一个很突出的原因就在于不断的降价,引发了汽车质量下滑的多米诺骨牌,厂家所谓的降价并非实至名归,在降价噱头的背后掩埋着的大多是质量缩水的事实。
客观地说,价格战虽然年年有,但从没有像今年这般气势磅礴。自进入2007年以来,国内汽车市场上的几乎所有品牌、上百款车型集体跳水,大有过把瘾就死的味道。少则数千元,高则数万元,降价的消息铺天盖地,汽车市场到处充满了一派“让利于民”的祥和。
事实上,与以往汽车降价的特点相比,今年厂家的血酬行为更多地表现出厂商一种主动参与意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老车型受到新车上市冲击后的无奈之举,在汽车厂家眼里,降价已经由单纯的战略行为上升到一种战术上的需要。
俗话说,“巧买的斗不过拙卖的”,新车的价格的确是越来越低,但厂商的利润报表也是全线飘红,这里面汽车零部件的质量“瘦身”,自然也在一些汽车厂商压缩成本的调控范围之内,进口的换成国产的,贵的换成便宜的。至于降价幅度达上万元的,则是减配饰和换零部件一起上。可以说,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厂家比消费者更明白,也运用得更娴熟。
在质量上玩猫腻,却在宣传上真下功夫。由于大多数消费者对于汽车的技术信息知之甚少,厂家的高调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消费者的眼球。 “过羊头卖狗肉”就是某些汽车品牌最真实的标签。
也许,在一些厂家看来,自己坚守的是“一分钱一分货”的操守,无可厚非。但在一些汽车厂家“降价即降质”的变脸逻辑背后,受愚弄的还是消费者。不难看出,降价减质的背后,是一些厂家“快了萝卜不洗泥”时代衍生出来的惯性思维在继续作怪。
记得一个诗人这样说过:“在没有神的时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在降价泛滥的日子里,汽车厂商有几个敢于公开自己真实的价格成本。降价也在考验着汽车厂商们的良知和眼界。
有必要提醒那些汽车厂商们,少玩点“价格游戏”,多在质量上下些功夫。“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不单是一个简单的哲学命题,更是一个企业生存的自然法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