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搜狐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自主“黑马”华菱如何走出资金短缺阴影

  刘汉如急匆匆地从安徽华菱股份有限公司员工食堂二层的楼梯上奔走下来。

  食堂外,一辆香槟色丰田MPV已经“呜呜”地发动。14点35分,刘汉如必须准时从马鞍山赶到南京机场,乘坐东航航班飞往长沙,赶赴衡阳参加分公司的经销商大会。

  刘汉如快速扫了一眼手表,13点05分,他稍舒了一口气:还来得及。

  5分钟前,华菱食堂二层的一个房间里,手端一碗米饭狼吞虎咽的刘汉如沙哑着嗓子,对赶来采访的《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建议:真没时间了,要不你跟我一起去南京机场,我在路上跟你聊。

而10分钟前,他刚刚送走当天上午最后一拨来华菱参观考察的客人。

  这是41岁的华菱董事长刘汉如一个很正常的中午,“在华菱,没有第二个人比刘总更忙。”花圃中一位戴草帽的浇水工人笑着对记者摆摆手。

  3年前,当高呼定义中国重卡新标准的华菱重卡被视作一匹头顶着自主光环的“黑马”奔出来时,为首的缔造者刘汉如成了圈里的名人,国家领导人把华菱当作自主创新典范来视察,媒体蜂拥而至争相挖料,“华菱”和“刘汉如”的字样曝光率陡升,一时间好不热闹。

  3年里,随着华菱重卡的销量逐年攀升,在公众视野中出现频率越来越少的刘汉如却愈发忙碌起来,“我每个月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外跑市场、二分之一的时间在国内跑市场、只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在厂里,但也不一定在办公室。”

  靠在汽车椅背上的刘汉如看起来有些疲惫,他比先前更瘦了些,头发有些长,直直地竖着,他揉了揉泛着血丝的眼睛,却使眼袋更明显了。“我以前也没有做过这么大的企业,一切都要摸索着来,”他略微露出的一点笑意很快收了回去,声音依旧沙哑,“企业发展得越快,要稳妥解决的问题就越多,比如资金储备、内部管理、协调机制、快速反应、质量控制等等。”

  这与两年前记者见到他时的情形很不相同,当时他坐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国家领导人曾经用来开过会的会议室里,踌躇满志地谈他的企业发展思路:“必须要快,必须要赶在别人前头。”

  在外人眼里,华菱依旧是那匹保持着平均90%以上增速的“黑马”,而刘汉如心里明白,这匹他一手驯出的黑马要一黑到底,他还面临很多待解的问题。

  这是6月的一天,华菱敞阔的厂区里,几十辆由于资金短缺还没装上轮胎的牵引车静静等在原地,一对身着灰色工装的年轻情侣牵手缓步踱过,这一切都与刘汉如忙碌的身影构成了强烈对比。

  “黑马”溯源

  华菱与刘汉如名字紧密相连,尽管这是一个国有控股企业,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没有刘汉如也就没有华菱重卡。

  1994年,28岁的刘汉如在厂支部书记王勇的力荐下,成为了马鞍山建筑机械厂厂长,这个怀揣汽车梦的年轻人,上任后立即把建机厂更名为马鞍山专用汽车制造厂,随后改为星马汽车公司。

  名称上虽有“汽车”两字,可却是买别人造的汽车底盘,装自己造的散装水泥罐、搅拌罐。

  刘汉如的梦想是制造真正的汽车,但当时,星马并不具备这样的实力。“必须先打造汽车坚实的平台”,他决心对星马进行技术改造。

  2001年和2002年,2000辆和5000辆技改项目分别实现,星马公司各种专用车年销售量最高达到了5000辆,在这个基础上,刘汉如认为自己造汽车的时机成熟了。

  于是2002年,刘汉如决定上马重型汽车制造线,但此时,他面临的现实是:没钱、没技术、没有市场准入证。怎么办?

  刘汉如开始四处找钱。

  凭借在星马搞股份制和技改成功的底子敢想敢干、有勇有谋的闯劲,2002年,刘汉如不仅拉来了安徽省投资公司5500万元的投资,还筹到了美国太平洋联合公司的6000万元。

  此时的刘汉如,也已通过多年扎扎实实的业绩在星马积攒了极高的人气和信誉,以致当2004年,星马大门前贴出通告来募集华菱汽车建设资金,希望公司内部2004年以前进厂的员工以参股方式投资华菱时,职工们纷纷解囊,全公司这一时间以前进厂的1000多名员工中98%的人入了股,共募集资金7500万元。

  “听说当时厂里一位老员工将企业改制时买断工龄的6万元加上平时的积蓄,凑成10万元投进了华菱,那时大家对刘总、对企业充满了信任”,一位来华菱时间不长的员工也受到这种气氛的感染,骄傲地对《汽车商业评论》记者说。

  华菱建厂的资金解决了,但没有“准生证”,一切都等于零。

  在争取国家发改委批准的路走不通之后,刘汉如开始跟安凯汽车谈合作,当时安凯经营项目中有重卡,但从未生产过该类产品,对于刘汉如想把自己造的车挂在安凯名下进入市场的合作方式,安凯非常愿意,但就在准备合作期间,安凯并入了江淮,而江淮也有自己生产重卡的意向,于是这条路子也被堵死了。

  最后,刘汉如只能将宝押在寻找并购或重组对象上,但并购或重组是需要资金的,这对资金一贯短缺的华菱无疑增加了负担,但在当时,解决准入证问题是主要矛盾。

  2002年10月,刘汉如和星马董秘金方放在北京出差时找到了一本全国汽车行业目录。他们连夜翻阅,想找到具有重型卡车生产资格又适合并购或重组的对象,湖南重汽就在这时映入了眼帘。

  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察和磋商,2003年1月,双方正式签订重组协定,星马出资4000万元,占67%的股份,湖南重汽出资1800万元,加上原有固定资产占33%股份,双方合资组建湖南星马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华菱终于拥有了生产重卡的资格。

  同年7月1日,经过长久斡旋,星马集团和三菱扶桑正式签订CKD合作协议,星马以1400万元人民币转让费,换来了世界一流重卡的相关技术,协议期为10年,很快,在吸收三菱技术的基础上,一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安装在宽阔的厂房内,华菱重卡诞生了。

  三菱平台保证了华菱产品品质的高起点, 2004年6月1日,华菱生产的第一辆车走下了生产线,当年销售了413辆,2005年,华菱重卡销量达到3103辆,同比增长510%,2006年,这一数字增至5430辆,同比增长73%。

  华菱逐年增长的份额,正是其品牌和产品为越来越多的用户熟知和认可的反映,这让刘汉如底气颇足。“黑马”之称也由此风行

  资金之困

  2007年1至5月,华菱订单继续增长,共销售3728辆,同比增长104%,但这匹黑马之“黑”却得打些折扣。当刘汉如把更多精力放在华菱产品上时,一个令他挠头的问题始终挥之不去。

  华菱内部人士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记者,由于资金缺乏,一些轮胎等零部件不能及时供应,以致目前仍有1000多辆车无法交付用户使用。

  事实上,资金短缺的阴影一直萦绕在华菱上空。

  1996年,星马完成了投资2000万元的500辆散装车技改项目,1999年又开始筹划2000辆专用车技改项目,2002年,这个投资1.2亿元的项目刚刚完成并投产,紧接着又投资了1.8亿元把2000辆扩建到了5000辆,几乎同时,为了生产重卡,又投资了4000万元筹建湖南星马汽车公司、投资了8亿元上了一条1万台重型汽车底盘生产线。

  “由于没有立项,华菱的超常规速度发展基本都是在自筹资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建起来了,沉重的债务也就背上身了,生产资金自然捉襟见肘。”业内观察人士表示。

  资金短缺影响了正常生产,也在供应和经销领域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由于缺少资金因而无法跟配套商进行及时结算,在生产旺季,华菱获得零部件配套资源的能力相应就比较差,这也成为旺季一些配件短缺的原因。

  华菱一位安徽当地的经销商对《汽车商业评论》透露:“由于潍柴发动机供应问题,前段时间我们迫不得已推康明斯发动机,但是康明斯在我们这边并不好卖。”这一现象反映到销售端,不仅损害了经销商的盈利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在终端用户中传播品牌形象。“车子的排产跟不上,有时候用户着急要车,汉德车桥没有了,就用别的桥来代替,价格也不便宜,有些用户很有意见”。

  另有经销商告诉《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和其他品牌相比,华菱给经销商的支持力度比较小,但5万元定金却比其他品牌要高,“希望华菱在提高经销商积极性方面再多下些功夫。”

  零部件配套跟不上,经销商缺乏销售积极性,在这种状况下,资金问题如果不能很快解决,华菱快速发展的脚步将受到羁绊。

  刘汉如和华菱的诸位股东们已经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股东会刚刚召开过,我们准备在6月份后增资扩股,增加4个亿到5个亿的资金。”此前,华菱也刚刚获得了光大银行5亿元的贷款。

  “地方政府也在支持我们,最近政府召集了马鞍山各个银行系统,进一步加大对我们发展的支持。”刘汉如看来对资金问题并不担心。他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因为现在效益比较好,社会需求比较大,对银行业有利,企业的规模扩大了,各个股东也有利益,我们资金短缺的问题将得到有效缓解。”

  管理掣肘

  13年里,刘汉如带领他的团队克服资金、厂房、产品、技术、人才等各方面的困难,一路杀将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刘汉如个人所积累的威信使他在华菱具有了绝对的权威,刘汉如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相反,在华菱,你找不到比他更忙的人。

  “除了睡觉,几乎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一位靠近刘汉如的员工告诉记者,为了工作,刘忙得常常连吃饭都顾不上,只要在办公室,找他的人便接连不断,这拨人还没离开,下拨人就早已在等了。

  “刘汉如是一个事必亲躬的人。”一位熟悉刘汉如的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这种管理习惯在头10年里帮助刘汉如果断地判断市场形势,迅速决策,促成了包括华菱在内的星马集团的大发展。

  但是当企业逐渐做大,这一管理的负作用也逐渐显见,一些管理人员由于产生对刘汉如的依赖而导致丧失主动性,一些管理人员则因为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而产生抱怨,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华菱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掣肘问题。

  《汽车商业评论》记者在华菱采访时,不止一位员工表示,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刘汉如不出面不表态,问题往往解决不了,甚至就连公事公办的事情,还得动用个人关系来处理,一位员工告诉记者,刘汉如工作相当细致,2005年以前宣传册上的照片都是他自己来拍。

  在华菱,记者所询问过的几位员工中,有人甚至不能准确说出这个企业到底有几位副总,“副总职责不明确,多了这样一个环节反而没有用,不如直接向刘总汇报。”

  这就更加促使管理层中多数人缺少独立意识、主动性和创造性,很少有人能跟上刘汉如的思维,更难有把他的思维充分发挥和创造性地运用到自己的管理中去,更多的是一遇到问题就请示,就汇报,就要刘汉如表态、处理。

  “这有他本人性格的原因,也有企业体制沿革的原因。”华菱一位老员工认为,随着企业逐渐做大,一个人说了算的情况必须改变,“没有制度化的东西不行,企业要想把决策传达下去,要有权力分配,不能一个人说了算。” 他担心,如果市场有大波动的话,华菱的管理模式是否能够经受得起市场考验。

  华菱的管理问题引发了股东的注意,2006年的一次董事会上,有几位股东就此提出了关于改进管理的意见。一位股东发表了一个观点:“企业要持续发展做大做强,总裁要敢于授权。”

  敢于授权,关系到能不能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外部危机能够促使企业上下一心精诚团结,如果来自内部呢,悲剧将随时上演,而刘汉如此时也正在对管理进行反思。

  “随着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内部分工会越来越细,各个层次的管理包括一些规范的管理制度必将伴随企业的发展而完善,最后企业一定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刘汉如向《汽车商业评论》记者这样描述他心中的一幅管理画面。

  但他同时认为,全部放权还不是时候,“目前华菱还比较弱小,有很多人认为我事无巨细管得多,但不这样做不行,一是队伍比较年轻,二是我们跟其他国企相比管理水平有差距,只能靠快速反应,快速反应必须占有第一手资料,如果不这样,很难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指挥这场战役。”

  现在,刘汉如正在逐步从一些事务中抽身出来,除了垂直管理国内外市场、宣传外,财务、生产、物资、质量和安全等已经是几位副总在管理。

  他对《汽车商业评论》表示,他要在最近两三年着力物色和培养管理人才,逐步放权,逐步从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把心思放在大方向和大决策上。

  “伴随华菱发展过程,一批管理干部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到时候我也可以轻轻松松去打打球了。”

  如果说把一个当年年销售收入只有1000多万元的小厂打造成今天拥有星马股份、华菱股份以及湖南星马的集团,把一个当初依靠维修基金建立起的小公司,建设成今天拥有大型现代化厂房设备的企业,已经显示出刘汉如的商业天分和勤奋品质的话,那么现在却是到了真正考验他商业智慧的时候了。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