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起诉吉利美日车标侵权案虽然三年前就已经结案,但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商标保卫战”远没有结束。
笔者上周从相关人士处获悉,宝马与比亚迪近日将就双方由来已久的商标争议展开磋商,这也是比亚迪方面沉默三年后首次就商标问题与宝马展开磋商。
为何本土自主品牌车企在车标设计上,都会触碰到跨国公司那根敏感的保护知识产权的神经呢?难道这一切仅仅是巧合?
从早些年的奇瑞QQ与雪佛兰Spark、双环来宝SRV与本田CR-V和比亚迪F3与丰田花冠的等外形之争,到丰田起诉吉利美日车标侵权、宝马和克莱斯勒指责比亚迪和江淮商标摹仿,是谁给了这些跨国企业“打假”的理由?
在2004年丰田诉吉利车标事件中,吉利虽然赢了官司,但是并没有为其品牌形象加分,反而在众多消费者心中落下“涉嫌摹仿丰田(车标)”的诟病。而某企业的一位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公然承认在车标设计上与知名品牌“套近”是刻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让知名品牌提起诉讼,从而让打造自己的名声。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一个不为人所知的二线明星,总希望与焦点名人闹出点绯闻,借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众所周知,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打造,是需要企业通过其优质产品和优良服务长期积淀而成。包括吉利、比亚迪在内的国内大多数汽车企业,都号称要创立百年基业,打造民族品牌。然而在车身以及商标设计上,一些企业又企图通过“傍名牌”找到成功的捷径:除了在车身设计上的模仿,还在车标设计上打擦边球。
虽然笔者还无法断定,涉及商标纠纷的上述企业是否是刻意为之,但是客观地说,由跨国企业掀起来的这场“商标保卫战”并非无理取闹。既然我国已经加入了WTO,那国内企业在很多问题上就应该按照“国际规则”办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样如此。这对于大多数急欲进军发达国家市场的汽车企业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汽车出口不仅仅是产品,更重要的是品牌形象和影响力的跨国延伸。拿比亚迪与宝马商标纠纷来说,上海车展期间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就将比亚迪商标称作是在“镇定自若地剽窃一个历史悠久的知名品牌”。试想在这样的媒体舆论下,比亚迪汽车一旦进入美国市场,将会受到当地消费者怎样的待遇?
笔者了解到,早在2004年比亚迪汽车商标注册时,宝马就以可能“构成混淆性近似”向有关部门提出异议申请,但是由于类似案例积压太多,宝马得到的回应是“大概要等4年才能给出答复”。受此影响,进入轿车领域多年的比亚迪,时至今日还没有拿到有关部门颁发的商标注册证。
既然在造车之初就选择了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道路,为何不能在商标设计上独树一帜,而非要让跨国公司找到提出“异议”的借口呢?从吉利美日、到比亚迪,再到江淮乘用车新标识,笔者无法预料,谁将成为下一个。而因摹仿被舆论所诟病的本土汽车企业,何时才能真正摘掉头上的这顶帽子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