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业遭遇人才“短板”,是中国车企面对的共同难题。企业自己培养怕被竞争对手挖了墙角,直接从国外高价引进又担心水土不服。尽快解决人才供求矛盾,已是当务之急。
“我们从国外引进了大量人才,成本很高,但还是不解渴。
从华晨汽车副总裁兼研发中心总经理摇身变为吉利集团副总裁,赵福全的自身经历就是汽车业高端人才紧缺的一个缩影。
“当前中国汽车业规模快速扩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急需不同层次的人才,中国汽车人才遭遇结构性矛盾。”张小虞说。
结构性矛盾突出
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汽车产量为728万辆,比2005年增长27.6%。专家称,中国汽车产量今年年底有望达到900万辆,比去年多200多万辆,将提前三年达到国家十一五规划中预计的900万辆目标。
与此同时,汽车从业人员也急剧膨胀。《中国汽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课题报告研究表明:中国汽车产业职工人数2010年将达到356.87万人,2015年将突破500万人大关,到2020年将达到776.23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
数据增长的背后,是人才匮乏的现实压力。
粗略估计,截至目前,设有汽车专业的大学,全国有100多家,每年有六七千个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社会,但人才依然捉襟见肘,光是国外一家大型汽车厂商建立一个独立产品开发体系,就至少需要7千人。
但是,就是这每年六七千人的汽车专业毕业生,也仍需打折扣。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认为,培育的滞后与行业快速发展相关。以前的教材、标准、技术规范等,和现在汽车业的飞速发展相比,都大为滞后,学了一点基础知识,又缺乏在企业的实际操练,很难一下子成为行家里手。
比如,培养一个合格的、成熟的汽车设计、研发人员,基本都需要8到10年的时间。汽车设计不是说拿一个现成的车型扫描到计算机内生成模型即可,即便抄袭,也没这么简单,因为还要涉及零部件配套、整车匹配、调校与测试、试验与开模等等。
对此,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的观点是:“学院派”的局限性可以通过院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来弥补。
在张小虞看来,人才供给的数量并不说明问题,重要的是结构。汽车业缺乏人才是多层次的,“技术-管理复合型”和“多领域技术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在设计环节缺乏高端人才,制造环节则是一线技术人员供应不足。”张小虞说。
目前,我国正处于对人才分工的探索阶段。从事设计、产品开发的是人才,汽车金融、服务贸易、汽车销售、汽车维修等环节都需要相关人才。从当初央视选秀节目的获胜者到如今东风日产市场营销总部总监的葆旭东也说道。
“合资”也需积蓄人才
积蓄人才,并不仅仅是民营汽车企业的事。赵航认为,合资后的汽车企业也应保留一块“自留地”,在资金投入和研发上握有自主权,并且通过合资企业内部的人员交流进行人才置换,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真正为自主创新所用。
在论坛上,张小虞言辞犀利:“广州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汽车基地,但在技术上、管理上还是依赖国外公司;在完整的研发能力上,比不上长春。广州的丰田、本田没有研发中心,东风日产也只有系统的一小部分而已。说穿了就是人才问题。”他认为,广州必须建立自己的人才队伍、开拓研发能力,并且发展周边零部件工业。
据了解,目前花都拥有汽车人才30000多人,其中博士20人,硕士330人,高级职称650人,从事生产制造的专业技能人才14680人,直接从事汽车研发工作的人才550多人,预计未来5年花都需要汽车人才超过60000人。
为此,2006年,国家人事部、广东省人事厅分别批准在花都设立了中国南方(花都)汽车人才市场和广东汽车人才市场,并以落户花都的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作为花都汽车产业的人才蓄水池,预计以后每年将为花都汽车产业输送2000多名汽车专业人才。
“挖”人更需“留”人
空降海归不适应企业文化,某某总裁、CEO、总经理离职,或跳槽到竞争对手企业,一些民营企业特意将总经理一职空置,很多部门副总也是随时调整或虚位以待等,此类消息频频现身汽车业。
张小虞则认为,人才合理流动属于行业正常现象,比如说高管跳槽,是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当然,也有一部分与文化、管理、内讧排挤或老总摩擦等因素有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车业互挖墙脚已经形成了一个循环怪圈,合资公司挖国有汽车集团的;民营企业挖合资公司的;小民营企业挖大民营企业的;成立时间短的挖老牌企业的……
国内企业不够挖,又跑到国外。据了解,近几年,日本三菱、韩国大宇、双龙、英国罗孚、美国福特等很多退休老专家或被调职的技术骨干,被高薪请到中国委以重任。记者曾采访过一家本土设计公司,发现该公司最主要的汽车设计、研发人才都是日、韩专家,来自日本三菱、韩国现代及大宇的技术专家占了其高端人才的大半部分。
赵福全认为,近几年,国内也从国外引进了很多人才。“但是国外人才的引进和国内人才的利用要结合在一起,因为靠引进毕竟有限,而且成本也会很高。只有立足于自己的人才,才能真正把人才队伍做大做强。人才引进固然重要,但是企业更要致力于留住人才,如果留不住人才,还不如不引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