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从品质、技术到服务,与国外品牌的差距并非太悬殊,价格却总差人家一大半,为什么?”近日在北京举行的汽车品牌求证大讲坛上,一向直率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坦承:品牌是吉利发展的短板。
为此,吉利提出战略转型,即从简单的低价策略向品牌营销、技术领先转变。
昔日的价格杀手,欲抹煞消费者心目中“低质、低价”的固有思维,树立品质标杆,吉利能否借此“鱼跃龙门”,一举走出低端形象的阴影?
“低价杀手”缘何重塑形象
“我专门去参观生产劳斯莱斯的工厂,有好多手工作坊式的东西,手工制造在中国生产最合适。”李书福笑着说道。吉利要造小劳斯莱斯的传闻由来已久,虽然,梦想还未变成现实,但吉利的动作从未停止。
7月下旬,吉利汽车收购股东吉利汽车集团5大整车资产,实现整体上市。8月8日,吉利汽车宣布,已获英国锰铜控股集团通知,将委任吉利汽车执行董事桂生悦及洪少伦为英国锰铜非执行董事,并于今年9月25日生效。
根据此前吉利汽车与英国锰铜达成的协议,自2008年下半年起,由吉利汽车持有51%股份、与英国锰铜联营的公司,将在上海生产基地投产英伦帝华出租车及两款小型轿车,吉利将持有英国锰铜22.83%的股份。
吉利在实际项目操作层面得心应手,却受困于品牌建设。
“讲品牌,我是个门外汉,不懂品牌到底怎么建设。以前我最反对做广告,但现在不做不行。”李书福调侃道。从最初只关注产品到现在欲重塑企业整体形象,吉利清醒地意识到:国际竞争需要拥有多件装备。
吉利曾公开宣称,2015年产量要达到200万辆,其中2/3要出口海外市场。1/3在国外生产,2/3在中国生产,在中国生产的汽车,1/2要出口。“就是这样一个规划。我们一直没有改变目标。”李书福说。
但是,从吉利汽车公布的7月份销售数据显示,其持有46.8%股权的4家联营公司7月份的汽车销量为11236台,同比增长34.6%。不过,该公司今年前 7个月累计销售汽车95623台,同比下跌4.7%,仅为全年目标销售24万台的40%。
在全国汽车高增长的背景下,吉利销量增速放缓甚至下降,这无异于一个危险信号。
对此,吉利汽车解释说,虽然在6月份收到近3万台轿车的订单,但被宁波厂房产能所限,令部分型号延迟付运。另外,由于低价型号轿车销量明显下降,令今年以来整体销量并无大幅增加。
但是,反观国内另一自主品牌奇瑞汽车,其2005年销售18.92万辆,仅比吉利多出4万辆,而2006年奇瑞汽车销售已经达到30.52万辆,远超吉利13万辆之多。如此反差,值得深思。
李书福认为,长期以来的低端品牌形象,是阻碍吉利在更高级别市场大显身手的主要原因。当然,他深知,形成品牌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并不是用语言、金钱或是权力可以换来的。这也许是李书福舍得砸下360万元巨资征集一个标志的最终出发点。
“吉利碰到了品牌的天花板,需要在品牌提升上下一些工夫。”吉利集团一高层人士告诉记者。
培养独特风格
李书福提出“以丰田为镜”,围绕“学习丰田”,吉利已做了一系列尝试,其中的重头戏是,将5月上市的首款中级商务轿车远景与丰田同期入市的全球车卡罗拉进行比试,“结果是,无论是技术水平还是工艺品质,远景并不逊色于卡罗拉。”
为此,李书福称,“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吉利向丰田学习不能限于产品层面,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企业管理、企业理念和企业精神。长期以来,丰田的生产和管理系统一直是其核心竞争力和高效率的源泉。”
吉利拿远景和卡罗拉做比较,得出的结论免不了有一方之词的嫌疑,单从吉利方面公布的油耗、排放及碰撞测试看,两者表面上的差距确实不大,但业界分析,在底盘、电子控制、降噪、安全性能方面,卡罗拉肯定胜过远景;此外,卡罗拉在几十个国家接受了各种市场环境及实际路况的考验,而远景才刚刚开始。
吉利是不是说“大话”,暂时按下不表。李书福也明确宣称,要全方位地学习丰田,谋求“丰田第二”。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砚农则表示,自主品牌要在国际市场立足,需要明确的定位和差异化的竞争力。
“吉利不是贵族,也没必要把自己定位成贵族。吉利给我的印象就是血气方刚,后生可畏。吉利金刚就有点这个味道,把金刚的元素,在造型中间体现得很好,体现了吉利的品位和性格,”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提出观点:吉利要跟国内的汽车行业竞争,必须创出独特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