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如火如荼的中国汽车市场,并不能让所有的车商都赚得盆满钵满。于是面对不佳的销量,许多车商不约而同地打起了换将牌,但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2005、2006连续两年获得轿车销量冠军的上海通用,也被迫进行人事调整来扭转颓势。
“换手如换刀”。在经历了一系列人事调整后,上海通用汽车大有卷土重来之势。乘用车联席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刚刚任命两个营销副总的上海通用,凭借当家“老旦”凯越的优异表现,在9月份重返销量冠军的宝座。此前,上海通用已经告别这一位置长达5个月之久,这给迷信“换手如换刀”的汽车厂商又增添了一分信心。
事实上,自上半年业绩揭晓以来,国内汽车企业的高层人事地震频频见报。从7月初至8月底,先后有华普汽车、长安福特、南京菲亚特、哈飞、昌河、上海通用以及上汽双龙等在内的数家汽车企业出现不同情况的高层人事变动。
在走马灯似地换人背后,暗含了汽车企业改善现状、提升业绩的迫切之心。
当然,其中也有例外。与多数汽车高管因业绩不佳而“下课”不同,负责上汽海外战略的墨斐的离任,是这位美国人的“个人选择”。在上汽双龙实现盈利之后,从通用走出来的墨斐选择了回归底特律,“跳槽”至另一家美国车企克莱斯勒,主要负责亚洲市场的相关业务。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汽车厂商来说,人事地震却实属无奈之举。毕竟2007年已近年终,若想在这一年度不留下遗憾,他们必须放手一搏。
哈飞:新董事长连刚履新
继与PSA“闪婚”之后,关于哈飞的高层人事变动的报道再次现诸媒体报端。
8月底,哈飞汽车宣布,原董事长刘涛将担任中国航空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科工)副总经理,继任者为原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三菱汽车和哈尔滨东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简称:东安三菱)董事长连刚。据了解,哈飞汽车和东安动力均为中航科工的控股子公司。
对于这一高管任命,中航科工的说法为,这是干部交流,也是加强总部建设。但哈飞汽车在最近的市场表现却表明,哈飞汽车乃至中航科工对此次人事任命实际上寄予重望。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7月份,哈飞汽车的总销量仅为10.78万辆,同比下降12.93%。受微车市场低迷的影响,哈飞的微车销量也出现了6.41%的下滑。而从整个国内的汽车市场来看,上半年国内基本型乘用车(轿车)的销量则达到228.69万辆,同比增长25.92%。
相形之下,中航科工对哈飞的成绩心有不满,进而萌生换帅之意也在情理之中。而对新上任的连刚来说,如何提振销量,成为摆在其面前的第一道难关。
从东安动力乃至东安三菱的业绩来看,连刚能力不差。据东安动力的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2.75%,在9683.17万元的净利润中,有36%来自合资公司东安三菱。
况且,连刚在哈飞汽车还有一个得力助手可供倚赖,此人就是曹志刚。据称,此人已在几个月前加盟哈飞,而之前曾在上汽有不俗的营销业绩。
连刚和曹志刚的加盟,使行业人士对哈飞的转变有所期待。在相关的报道中,二人在哈飞的合作被定义为“黄金组合”,认为这一组合对目前的哈飞来讲堪称“对症下药”。“连刚时代的到来让处于转折期的哈飞多了一线希望”,曾有业内人士谨慎评价道。
对哈飞而言,因销量不佳进行高层调整并不奇怪。而此事之所以如此引入注目,与6月底的一则消息不无关系。
6月29日,PSA与哈飞汽车签署了理解备忘录,双方打算依托哈飞在深圳的生产工厂,组建持股比例各占50%的合资公司。目前,虽然外方相关人员已回国度假,但围绕合作的有关工作并未停止。换帅一事在这一充满变数的时段高调进行,哈飞可谓用心良苦。
据称,哈飞汽车党委工作部部长张抗洪曾表示,与PSA进行合资是借助国际大汽车集团开拓市场的最好时机。并且,此人曾对《财经时报》表示,哈飞将秉着积极的态度尽快与PSA完成合资。通过合资,哈飞不仅要得到PSA在商用车方面的销售经验,还希望得到轿车的销售经验和技术,并通过PSA的经验拓展海外市场。
而哈飞的高层人士变动在此时进行,实际上显示了哈飞在扭转销售颓势、以示好PSA进而实现合资的诚意。在某种程度上,这或许可为哈飞在合资谈判中争取一定的主动权。
南京菲亚特:景伯青三度出山
正当哈飞为了合资一事绞尽脑汁之时,另一家合资企业南京菲亚特却挣扎在生死边缘。对业已取代意方在南京菲亚特的最高代表韩同安,赴南京菲亚特履新的余久锋来说,他所面对的,是一道几乎无解的难题。
1999年4月,出于对南汽本土生产能力和菲亚特品牌的国际影响力的自信,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和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投资30亿元,以50:50的比例成立了合资公司。
然而,成立7年以来(至2006年),这一合资公司的销售总量不超过15万辆。2007年,公司的销售目标为5万辆,但据数据显示,公司在上半年的销量仅为11265辆,同比降幅超过了30%(去年同期的数字为17211辆)。
有分析人士指出,南京菲亚特的销量低迷的真正主因,是中外双方一直难以融合的文化背景和经营理念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菲亚特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边缘化处境。
但南京菲亚特一直希望借助于频繁的人事变动走出低谷。在韩同安之前,中外方高管这一合资公司已进行过一轮权力更迭。此次人事变动,已是南京菲亚特成立8年以来的第5次换帅。
这种张冠李戴的努力方式,最终使累积已久的矛盾在今年全面爆发。
5月初,在Linea土耳其全球上市发布会上,菲亚特集团CEO塞尔吉奥·马尔基奥尼公开表示了对在华合作伙伴南汽集团的不满,称菲亚特在中国“丧失了一次机会”。他还透露,为实现2010年在华生产30万辆轿车的目标,菲亚特不排除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的可能,而奇瑞和上汽将是合适的选择。
之后的事实证明,尹同耀及其领导的奇瑞,接到了菲亚特高高抛起的“绣球”。8月6日,菲亚特与奇瑞汽车宣布,双方已签署《谅解备忘录》,拟成立合资公司,投产时间定在2009年。
而一旦菲亚特与奇瑞的项目投入运营,南京菲亚特的处境无疑将更加危急。在中国找到了第二个合作伙伴之后,菲亚特将如何进行产品布局和力量分配,将直接决定着南京菲亚特的未来走向。而这一切,都要看余久峰上任之后的表现。
为了有效扭转颓势,在余久峰的邀请下,南京菲亚特旧将景伯青再度重返,担任商务总监一职。这已经是景第三次担任这一职位。“有压力,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优势”,新上任的景伯青对《财经时报》说。
分析人士称,对于沉疴已深的南京菲亚特而言,人事变动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管理权更迭的范畴。据悉,这将是南汽、菲亚特分手之前的最后一次努力。对余久峰来说,如果局面再不扭转,这个艰难前行的合资企业也许再没有换帅的机会。
上海通用:孙刘临危受命
所幸的是,孙晓东和刘曰海到任时,上海通用的境遇并非如此困窘,但二人的任务也并不轻松。
2007年8月28日,上海通用董事会正式任命孙、刘二人为上海通用汽车副总经理,主要负责市场营销等相关工作。而此前,两人的职位分别是上海通用汽车市场营销部执行总监和上海通用汽车市场营销部及商务贸易部执行总监。
上海通用表示,企业将形成以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及萨博品牌为核心的四个市场营销部门,更有效地整合和调动公司整个业务链的资源。
多年以来,上海通用的车型主要集中于中级车市场。在这一细分市场的深耕细作也带来的丰厚的回报。其中级车的代表车型凯越在2003年上市以来,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60多万台,成为上海通用最为自豪的一款车型。
但随着卡罗拉、明锐等竞争对手的强势介入,以及中国自主品牌的抢滩,中级车市场的竞争局面直线升级,上海通用渐显不敌之态。
全国乘用车联席会的数据显示,上海通用继7月份屈居月销量排行榜亚军之后,8月份的排名再次下挫,被一汽大众赶超。而1-8月份的累计销量也排在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之后,不复当年冠军之势。
这对一度蝉联冠军宝座的上海通用是极大的震动。上海通用有关人士表示,目前上海通用将进入一个很多厂家都曾“遭遇”的调整期。
与此同时,上海通用在豪华车市场的表现同样亟待提升。
2007年初,上海通用启动豪华车战略。借助于凯迪拉克品牌和新上市的别克林荫大道,上海通用开始进军豪华车市场。但由于缺乏强大的品牌影响力,但自今年4月10日上市以来,林荫大道的销量并不尽如人意。
在今年5月和6月,其销量分别为145辆、524辆,而在同期,奥迪A6L的销量分别为5748辆和6251辆,丰田皇冠的销量为3743辆和4223辆,即使是在市场上一直不温不火的的克莱斯勒300C也交上了1400辆和2000辆的业绩。尽管在7月份的销量实现了149.43%的增长,达到1317辆,但若想与其他竞争对手比肩,进而实现超越,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凯迪拉克的境遇也不乐观。尽管在产品线布局上几乎覆盖了各个豪华车细分市场,但上半年其主力车型凯迪拉克SLS赛威的销量仅为2206辆,若想实现其今年1万辆的销售目标,难度可想而知。
对孙、刘二人来说,如何借助营销之势,进一步提升上海通用的市场表现,并打造豪华车领域的品牌形象,是其升职后的使命所在。
吉利:李书福收权
徐刚离任吉利一事,本报在前期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深度报道(详见《徐刚时代结束 华普重新布局》)。
对于徐刚离开的原因,坊间说法不一。或说是李书福收权之举,或说是因华普业绩不佳。但这一切随着徐刚身影的远去,已经丧失了讨论的价值。正如徐刚在博文中所称:“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对吉利或者华普而言,剩下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生存之路,从而维护这一民营汽车厂商所剩无几的、弥足珍贵的尊严。
除了上述汽车企业的人事变动较具代表意义之外,何骏杰接替汤德为,出任长安福特马自达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也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行业人士看来,汤德为在处理经销商关系方面的失误,最终促成了其离职的结局。
对这些进行人事变动的企业而言,新上任者凭借出色的个人才能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或许可使企业的现状出现若干改观。毕竟,企业前途的何去何从,当权者的意志和才干所起的影响作用举足轻重。因此,深谙此道的汽车厂家围绕人事大做文章并不为过。
然而时过境迁。在跳槽之后,这些有过辉煌业绩的高管,能在多大程度上复制以往的成功,并不可知。因此,如果将高管作为改变现状唯一的筹码,无疑过于冒险。
况且,在很多情况下,势比人强。在上半年乃至过去几年里表现不佳的那些汽车企业,能否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获得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调整自身,进而重新发力,尚不可知。
目前来看,年中的高管大换血已接近尾声,但这些人事调动能否令掌权者达成所愿,待年末将自有定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