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搜狐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中国车市: 世界汽车市场的“发动机”

  编者按:今年1-10月份,国内汽车产销达722.25万辆和715.03万辆,同比增长22.60%和24.02%。2007年,中国汽车产销有望逼近或突破900万辆大关;2008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地增长,中国汽车市场在良好预期作用下也可望保持20%的高增长。

  一年增长100万辆,中国汽车市场的成长,为维系全球汽车市场的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的增长背景下,具体的企业发展又是不平衡的,随着竞争的加剧,这种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大,而能源价格的迅速上涨,更对未来汽车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当然,这种挑战的背后,也蕴含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及改变传统汽车发展模式的机遇。

  透过对一些图表的解读,也许可以发现6-16万元汽车热销的背后,是购买力因素在起决定作用;通过对国内市场份额的分析,可以感受自主企业压力不断加大的隐忧;而对于价格走势的判断,或许能得出一个不断下降的乐观预期,但另一面却可能会发现这也许是自主企业需要转型的一个原因。

  图表并不复杂,但中国汽车市场并不简单。

  第一部分: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爆发力及潜力

  一方面,入世以后,中国汽车业开始步入爆发性增长阶段,说明改革开放、合作共赢的道路设计有其充分的科学依据,今后仍将长期坚持开放与合作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汽车产业逐渐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汽车占世界汽车的比重,由2001年的4.16%上升至2006年的10.6%;汽车产业的增加值,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也从二十年前不足1%,到目前接近2%。

  汽车市场的繁荣,极大地推动了汽车消费的市场化进程,使汽车产品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开放与合作还促进了本土企业的迅猛发展,本土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加入WTO前的不足10%,发展到今天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

  200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有望突破1000万辆大关;2010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生产国,巨大的市场提供了无限的商机。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了推动世界汽车市场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第二部分:出口增长稳定,市场仍限低端

  2007年前三季度,中国出口整车达到41.35万辆,出口金额48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4%和117%;另一方面,今年的平均出口单价一改近年来不断下滑的趋势,止落回升,比去年增长32%,达到1.16万美元。

  目前的出口呈现出几个明显特征:

  第一,整车出口持续快速增长,零部件出口稳定增长;整车出口仍以商用车为主,但乘用车比例正逐步上升。

  第二,整车出口自主品牌产品是绝对主力,比例占到90%以上,非自主品牌占出口总量的7%左右。前不久,华晨签下向俄罗出口10万辆骏捷的订单,这是继对德出口15.8万辆中华之后的又一大单。华晨、奇瑞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成为对外出口的中坚力量,且出口量有望进一步增加,预计2007年全年,整车出口量有望达到60万辆的历史水平。

  第三,整车出口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市场,汽车零部件出口主要面向汽车生产大国的OEM市场和发达消费大国的售后市场。从表2也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汽车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虽多达188个,但对前10位出口国家的出口金额,却占了我国整车出口总额的60%,说明地区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不发达、汽车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地区。如何进一步向中高端市场渗透,是未来自主品牌需要面对的一个挑战,这要求对各国标准适应性、品牌影响力及技术水平发展等方面都要有所提升。

  第三部分:能源压力带来新挑战

  11月7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每桶最高突破98美元,突破100美元大关只是时间问题,也许不会太久,油价的上涨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对汽车工业的长远发展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虽然有些影响目前还不明显或还没显现出来,但油价居高不下将是一个长远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安全经济、节能环保型汽车的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也必然加速。

  有消息说,中国明年初将推出燃油税,若真的实施,油价一旦涨到七、八元一升,对普通百姓来说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汽车生产及消费都将带来极大冲击。

  从图5可能看出,百姓对油价的敏感度相当高,而对油价涨幅的承受能力又很有限;另一方面,从图4可以看出,油价的上涨,将使车型选择方向发生变化,油价涨幅不大时影响未必明显,但若大幅上扬,必将打破市场的车型匹配格局,也将影响厂商对未来产品的研发与投放方向。

  在能源压力趋大的局势下,如何未雨绸缪、先行一步,对所有厂商都是一个考验。

  第四部分:品质与价格左右市场

  目前,轿车占了乘用车市场近八成的份额,决定了私家车市场占绝对主力,而汽车作为日用消费品的普及,又决定了汽车市场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可挖。

  目前,全国汽车保有量虽然突破了5000万辆,但相对于13亿人口来说,还只是一个小数目,哪怕是对于相对收入水平较高的2亿人来说,也仍有极大的拓展空间;截至2007年6月,我国私家车占汽车保有总量的60.4%,与发达国家相比,比例仍然偏低,人均拥有量及家庭拥有量占比更低得多,相对于美国一个家庭平均拥有几辆汽车,中国市场的成长空间实在太大了。

  从车型排名来看,品质与价格仍是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多年的市场考验、口碑及售后服务的便利性,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桑塔纳捷达仍然高居前两位,便宜、实惠固然是第一位的,但多年的市场考验与完善的服务网络也很重要,这一点从SUVMPV的排名也可以看出,一些性价比高的经典车型,始终占据市场主导地位。

  而并不便宜、售价达19.78万元-26.98万元的凯美瑞迅速崛起,夺得第四的位置,又说明品质及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性;凯越能达到第三,同样是品质与口碑在起作用。

  此外,前十款轿车中,10万元左右及10万元以下的占了8款(没分具体的型,以最低价分析),6万元-16万元的价格区间是最重要、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层面,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大部分中国人的腰包并不如想像的鼓胀,购买力仍处于中低端水平;第二,这一价格区间的放量,说明普通百姓成了购买主力,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归结起来就是,汽车市场潜力很大(普通百姓成主力),但仍以中低端为主,这一特征不可忽略。

  第五部分:自主企业压力加大

  分析表1、表2可知,1-10月份,一汽大众与上海大众占轿车生产前两位、乘用车生产列第二和第四位,曾几何时,大众“中国沉陷论”还甚嚣尘上,而现在大众又回来了,这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企业排名的涨落其实很正常。

  目前,虽然竞争压力加大,但市场增长平稳且潜力仍然很大,这种格局下企业的日子还不至于艰难。很多企业都是按自己既定的战略安排在做,产品研发及新品计划一般提前几年就要启动,某一时段某个企业投放了新品,再加上老款的降价,销量自然上升,其他企业排名就可能后移;等别的企业也到了投放期与降价期重叠时,排名自然就又上去了。

  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雨水、阳光、温度”都很适宜,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优胜劣汰作用还没发挥到极致,所以,谁在某个时段第一、谁又重新赶上?都很正常,只是短期内的暂时性表象,整体格局可能要到2015年左右才能真正稳定。那时王者是谁很难说,消失不见的可能也不少。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就是自主企业的压力不是缩小了,而是在加大。

  前十大乘用车生产企业排名,只有奇瑞位列其中,即便是前十位轿车企业排名,也只有奇瑞和吉利两家入榜,奇瑞的名次是上升了,但奇瑞与吉利的轿车总销量不过45.51万辆,占1-10月份轿车总销量380.33万辆的11.96%。

  1-10月份,前十家汽车生产企业销量排名中,奇瑞、华晨、哈飞、吉利列后四位,四家企业总销量为95.16万辆,占全国汽车总销量715.03万辆的13.31%。

  由次可见,自主品牌销量上去了、排名也上升了,但所占全国市场份额却在下降。自主企业面临的压力,用形势严峻来描述一点都不为过。

  从产品看,不管是研发还是产品储备,合资企业及跨国公司都要强得多,人家有的是改款备投产品、新品储备,选择面广、投放速度快,而自主企业搞一款新品却要难得多、慢得多。

  从价格看,过去自主品牌都是靠低价取胜,但合资品牌的价格策略、市场策略调整也相当快,现在对方的价格也下来了,这种优势正在丧失。

  从差异化竞争看,细分市场要靠不同的车型甚至不同的款式来拓展,SUV、MPV、家轿、微车、中高端车型甚至是跑车与轿跑车,合资品牌是全方位发力,而自主品牌则缓慢延伸,有的连老阵地都在被侵蚀掉。

  此外,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网络建设、服务提升、成本控制、运营管理及品牌影响力、人才吸引力等诸多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

  吉利提出战略转型,正是基于现实的压力及长远发展的需要,其他自主品牌同样面临这一挑战。

  第六部分:价格走低将贯穿整个初级、中级阶段

  如图1所示,国内乘用车价格一直呈下降趋势,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整体车价仍将进一步走低,甚至将贯穿整个中国汽车业发展的初级及中级阶段,只要不与国外的价格接轨,挤“水分”的过程就不会停止,哪怕有的车型接轨了,但市场竞争仍在。

  另一方面,车价的不断走低,对本处低端的自主品牌不是一件乐观的事,为打开市场,价格本来就不敢定高,不断降价又会使其成本控制难度加大,而汽车质量缓慢提升,又难以摆脱低端印象,这也是一些轿车领域的后来者被迫从中高端入手的一个原因,但直接做中高端,又有一个技术信任度问题。

  极少数车型不降反升,与其排产及市场策略有关,当然,市场认可度也是一个方面。

  此外,前三季度,进口轿车价格反而比去年年末上涨了6.42%,主要可能与进口车高档化及《进口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办法》实施有关,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跨国公司不愿打压与之相关的国产车型,再者,中高端车型本身就是逐利而不是放量的。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