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人语:2007年,中国汽车业趁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势头,收获颇多。在中国日益影响世界的格局下,中国汽车业收拾起失落的信心,迈开步伐“走出去”,在全球资源配置的机会面前,寻找自己的发展路径,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打破合资时代不平等的权力格局,找回久违的主导权。
从2007年出发,中国汽车业主动拥抱全球化的挑战,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通过海外的拓展,扩大生存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新合资时代的权利位移,提高自己的主导权。
我们推出“车逢盛市”年终专题,分三期分别讲述:中国汽车业通过全球化生存的策略,改变中外企业的力量对比;在新合资时代,重塑中外汽车企业的权力关系;中国汽车业崛起的世界背景,中国、印度等亚洲汽车业的兴盛,将成为欧美传统势力之外的一股新兴势力。
中国汽车业的国际化步伐正在加快,最显著的标志莫过于汽车出口的迅猛增长。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7年前10个月,中国共出口汽车46.9万辆,同比增长77.6%;出口金额达54.7亿美元,同比增长120.8%。而且汽车平均出口单价增长24.3%,其中轿车出口单价增长11.5%。此外,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132.5亿元,同比增长30%。
商务部机电与科技产业司副司长张骥指出,“2007年,中国汽车整车出口料将超过50万辆,两年内中国汽车年出口量有望达到100万辆。”
但出口仅仅是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运作的最初级阶段,更多的中国汽车企业已经进入国际化的下一阶段。
三大动因
“中国汽车企业真正实现国际化,需要多少年,目前很难预测。”美国科尔尼顾问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孙健表示,“国外企业实现国际化,普遍花了15年至20年的时间。”
尽管道路坎坷,但在三大因素推动下的中国汽车企业,已经无法在国际化大浪中停止不前。
“中国汽车企业出口更多是为了消化掉部分产能。”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汽车分析师张欣向记者指出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动因。据了解,2007年大部分中国汽车企业存在产能过剩。
另一个动因则如上汽集团副总裁肖国普言:一些中国汽车企业已具备局部竞争优势,尤其是低成本优势。
肖国普从补短层面进一步指出国际化的第三个动因:中国汽车企业可以通过国外并购获得技术和品牌的资源。由于汽车产业是资本、技术双密集型和高经营风险的产业,年产销100万辆的汽车公司未来也很难单独存活。因此,未来国际汽车企业将不断进行兼并重组,中国企业应通过国外收购、重组等方式掌控专业技术、研发能力、网络品牌等资源,实现自主研发上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其国际化。
两条路径
国际化分为企业市场的国际化和企业边界的国际化,即企业市场由国内市场向国外市场拓展、企业边界由国内企业向跨国企业拓展。
“从经营实体的角度看,汽车企业的国际化有三种实现路径。”安信证券研究所汽车行业分析师孙木子告诉上海证券报。
其一为拥有国外经营实体,如以收购方式在国外建立生产基地、研发基地,或在国外以新设方式建立生产基地。以收购方式获取国外经营实体者,多为实力雄厚,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上具有某种优势的企业。如打头阵的上汽集团、万向集团,他们通过在国外收购资产等方式实现国外扩张。
其二为不拥有国外经营实体者,或以租用方式、或以合作方式在国外拥有生产基地的经营权。通常为实力略逊、或对国外市场更为谨慎者,租用国外工厂可以减少初期投资并有利于及时退出,寻求合作伙伴则有利于分担风险。如长城汽车、奇瑞汽车等新兴汽车企业纷纷在国外设厂,或租用当地工厂进行生产。
其三,在国外不拥有盈利性实体,而是设立研发中心,以开发适合国内及国外市场的汽车产品,提升其国内外竞争力。如江淮汽车和长安汽车在意大利、上汽集团在英国分别设有研发中心。
一项指标
面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化的热潮,也有人持谨慎态度。
广汽集团副总经理黄向东告诉上海证券报,“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企业,首先是市场国际化。所有国际化巨头都不可能只限于一个市场。”
“目前,我们最多是国际化的起步阶段,仅仅是走出国门。”张欣指出,“个别汽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开始走国际化道路,但离真正的国际化还有一段距离。”
衡量距离的方法有多种,其中之一是看要素指标。如联合国曾制订3个主要指标以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企业国外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重;企业国外总销售收入占企业总销售收入比重;企业国外雇员占企业总雇员人数。三个指标又组成一个公式:国际化程度指数=(国外资产÷总资产+国外销售收入÷总销售收入+国外雇员人数÷总雇员人数)÷3×100%。
如果按照这一国际通用指标衡量,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的平均国际化程度指数在50%左右,而发展中国家的50家最大跨国公司的平均国际化指数在30%以上。国际汽车企业的国际化指数越在40%一线,而中国汽车企业无一家达到这一标准。
美国科尔尼顾问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孙健比较客观地表示,“国际化之路任重道远。只有被国际同行视为同等量级的竞争对手,才表明真正实现了国际化。目前纵观各大行业,达到这一标准的中国企业为数并不多,仅有华为、青岛海尔集团等。”
因此,冷静的上汽股份副总裁汪大总指出,汽车企业的国际化要稳扎稳打,要做好策略、产品和人才三方面的准备工作。
注重经营效益的张欣则将衡量标准提高了一个台阶,“企业的国际化需要有发展观,实现有效益的国际化,即在国际化运作中获取实实在在的利润,而不仅仅是资产、销售收入的增加,也不完全是因为出口退税政策获得的国外出口利润。”
目前达到这一标准的中国汽车企业也寥寥无几:首家迈出国门收购的国内汽车集团上汽集团喜获丰收,其收购的韩国双龙2007年扭亏为盈;中国汽车零部件巨头万向集团2006年的出口交货额为75.39亿元,但其盈利数据不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