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高峰期“打车难”、“出行难”,除了需要制度的调整之外,根本上还是需要依靠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
久闻山城重庆景色好、美食多,安置好行李之后就迫不及待地出去“打望”。没成想,我在解放碑附近一连叫住了7辆出租车,都被拒载。
出租车换班很正常,但为什么偏偏选中人们出行的高峰期?接连7辆都被拒载,实在太离谱。乘客遭拒载,耽误时间不说,心情当然也好不到哪去;的哥的姐们呢,不仅失去了出行高峰期赚钱的机会,还可能因为拒载而遭投诉。为什么司机会做出这么一个看似荒唐的选择?
现在,国内很多城市的出租车大多实行倒班制,一辆车有两个人换着开,一个白班,一个晚班。如果在下午高峰前换班,白班的收入就会明显减少。反之,如果在高峰后换班,晚班的收入就会减少。因此,很多司机就将换班时间定在高峰期,避免了两个人在收入上产生差距。这是出租车司机个体的“理性选择”。
在高峰期换班,这种个体的理性却有可能导致整体的紊乱。出租车选择在高峰期换班,受影响的自然是出行的百姓,“出行难”问题由此凸显,对那些不熟悉本地公交、地铁线路的外地人则尤甚。
“理性选择”的规范,需要制度的调整。比如,是否可以考虑以月为单位调整两位司机的换班时间?若将换班时间调整到高峰期之前,一位司机本月的收入可能会少一些,但如果下个月将换班时间再调整到高峰期之后,自然就会两相平衡;再比如,是否可以考虑给出租车配备换班指示牌?很多情况下,正是因为没有换班指示牌,乘客经常会拦住出租车,一问之下发现要换班,乘客很窝火。有了指示牌,人们一目了然。种种措施,实行起来并不麻烦,但单靠司机的自觉行为或许很难实现统一,行业协会或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制度,规范出租车司机的行为。
实际上,解决高峰期“打车难”,解决高峰期群众“出行难”,除了制度调整之外,根本上还是需要依靠发展城市的公共交通。一个直观的对比可以看出:1辆公交车占据道路的面积大约是4辆出租车的面积,但其载客的人数是出租车的10倍左右。因此,奉行“公交优先”的策略,合理分配公交资源、合理布局公交线路,或许是一种更加有效的解决高峰时段群众出行难的方法。公交车、出租车、摩托车并行不悖,解决“出行难”是有希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