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广州本田高层最近是否感到郁闷,他们可能没有想到,自己响应中国政府号召,打造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竟然是犯了一个错误,连我们这些最早支持他们的人都感到了莫名的压力。本是为中国汽车自主尽力的善举,却被污为“打压中国本土自主品牌”的“恶行”。
从权属角度看,说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是“半自主”,也讲得通,因为中方只有一半的股权,对品牌也只能有一半的所有权,另一半属于合资公司。不过馒头可以半个半个吃,产品品牌恐怕是要么有,要么无,难有半个之说。只要合资不破裂,就是合资企业的一个完整品牌,一旦合资破裂,就要通过谈判协商,确定它的归属,而不能一家持一半。将它说成“半自主品牌”,其用意在于贬损它,羞辱它。
指责合资企业创自主品牌是为了打压中国本土自主品牌,让人觉得有点欲加之罪,十分牵强。且不说中国政府还不至于与跨国公司共同算计本土自主品牌,就是单从跨国公司本身利益出发,打压中国本土自主品牌,也没有必要抛开具有国际声誉的现有品牌不用,劳神费力地去创造一个不为人知的新品牌。谁都知道,创造一个新品牌,需要投入多少资金塑造品牌形象,需要投入多大力量去开拓市场,而完成这一过程又要耗费多少时间成本!
用跨国公司现有品牌打压中国本土自主品牌,既快捷,又方便,成本又很低廉,何乐而不为呢?跨国公司要想进入某个本土品牌所在的细分市场,只要在原来的品牌下推出新的车型,或者把原来的成熟车型加以改造就行。看看赛欧,由“小别克”到雪佛兰,价格由13万多元降到5万多元,销量上升了多少。再比如捷达和桑塔纳,至今仍然是市场销量的前两名,如果再进一步降价,本土品牌的生存空间将会变得更小。据悉,捷达将转产成都,桑坦纳将移师南京,如此一来,二者生产规模将大大扩张,降价空间也未可限量,这才是对本土自主品牌真正的威胁。
合资企业打造一个新品牌,明摆着跨国公司是吃亏的事情,需要贡献技术,还要投入资金,中国人也能由此进入产品开发的前沿阵地,更多地接触到核心技术。但这是中国人用20多年的“市场代价”应该换得的“技术回报”,也是跨国公司为了继续占领中国市场必须支付的技术成本。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当然,只有在中国政府明令要求下,跨国公司才被迫去做这种“傻事”。当今世界,技术、资金都已不是稀缺资源了,最宝贵的唯有市场,谁不想对中国汽车做应有的回报,谁就没有资格享用中国市场的大餐!
应当说,搞合资公司自主品牌是跨国公司向中国示好的表现,指责搞自主品牌的合资企业比不搞自主品牌的更坏,不禁让人想起了40多年前的一场“官司”:姚文元批判吴晗的《海瑞罢官》,说什么清官比贪官更坏,因为由于清官的清廉,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吴晗因此被指控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孝子贤孙”,最终被迫害致死。按照这个逻辑,推翻满清封建政权,不需要辛亥革命,只要多培植一些贪官就行了。当然这样的历史悲剧今天绝不会重演了,但是这样的思维方式却还在延续。
把搞合资自主品牌说成别有用心,把率先搞自主品牌的广州本田置于尴尬地位,其他跨国公司便可以置中国政府的要求于脑后,不必分散精力,把全部资金、精力投入提高自己原有品牌上,中国人再把自己的技术精英也贡献出来,让跨国公司把品牌做得越来越强势,中国汽车自主将更难有出头之日,这就正遂了某些跨国公司的心愿。
的确,1997年上海通用成立的同时,就同步建立了泛亚汽车研发中心,上海大众也投资22亿元,开始建立研发中心,但这些机构都分别纳入了通用和大众的“全球开发体系”,他们的工作就是改进跨国公司品牌的产品,强化和提高它们的影响力,与中国的自主品牌并无多大干系,因此都不能称作“合资企业的独立研发机构”。而广州本田要推出“中国第一个合资企业的自主品牌”,为此专门成立的研发机构,理所当然是“中国第一家由合资公司独立投资的研发机构”。
“自主开发和自主品牌不是一回事”,这本是我们一直的观点,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赞成把跨国公司在中国境内的“自主开发”,说成是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为它们不在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找遁词。跨国公司品牌主导下的“自主开发”,固然也是一种进步,但其直接效果是在强化跨国公司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是为跨国公司做嫁衣裳,所以它们才同意有限地提高合资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在这里要再次强调,自主品牌讲的是所属权,就是属于谁家所有,而不是指研发地在那里。比如韩国现代汽车,早在十多年前就在美国设立了研发机构,它的研发成果是现代品牌,属于现代所有,而不是美国的“自主品牌”。同样,即使某个跨国公司把它全部研发机构都搬到中国,研发出来的产品只要还是挂它们的Logo,就仍然不是中国的自主品牌。
在合资企业里再造一个和国际名牌平起平坐的品牌,未必没有可能。上汽通用五菱就是一个例证。“五菱”是一个完全属于中国企业的自主品牌,在合资之前,五菱品牌并不强势,一直在长安之下,和昌河、哈飞互为上下。经过合资企业的成功运作,现在品牌在行业的地位,连一些跨国公司的品牌也难以匹敌。
当然合资企业品牌也可能作成“二三流的附庸品牌”,就像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市场上推出的品牌并非个个都能成功,但是不能因此就让我们放弃。所以不仅我们要努力,跨国公司也要真心实意,这也是检验是否是中国境内“优秀企业公民”的标准之一,否则即使领到一个证,也是一张毫无价值的废纸而已。
自主品牌只能在竞争中成长壮大,只让一些人做,不让其他人做,回避竞争,是中国汽车业的沉痛教训。过去规定“三大三小”,“扶持三大”,效果都不怎么好,而且正是惧怕竞争,限制竞争,束缚了中国自主企业的手脚,才酿成今日跨国公司独大的局面。而中国汽车的大发展,恰恰是在放开竞争后实现的。我们不能重蹈过去计划经济的覆辙,像当年不准吉利、奇瑞造汽车一样,今天又不准别人搞自主品牌。所谓集合一批力量统一创造,也只能是良好愿望,本质是计划经济思维的延续,过去没有行通,现在也难以行通。
创中国汽车自主品牌是全体中国人的利益所在,是全民族共同的事业,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最终成不了大事业。既然认为在全球化竞争中,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连“相持阶段”还没有到来,就不能仅仅依靠少数几个企业做自主,让整个行业都去为跨国公司打工。如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不让英美开辟第二战场,由苏联红军孤军奋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拒绝苏联红军出兵,美国人也不要在太平洋上打击日军,只由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打日本鬼子,行不行?历史已经做出了正确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