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价格优势冲击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自主品牌企业纷纷转型,为进一步发展寻求动力。
如果评点此次2008年北京国际车展的话,自主品牌企业的集体“爆发”无疑可以称作一大亮点。不论参展面积还是参展车型,国内的自主品牌企业第一次在中国的A级车展上成为真正的主人。
但如此的高调只是表象,更多的新品、更新的主题,乃至更国际化的诉求,无一不在透露着一个信息:对于中国的自主品牌而言,经历了前一阶段的高速发展,目前已经进入了一个集体的调整期,或者说战略转型期。
同台竞技的合资企业相比,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合资企业与自主品牌企业都在发出类似“拐点”、“转型”的呼声。
而在这样的语境之下,更有意思的对比是,合资企业开始强调本土化研发甚至创立自主品牌,一副要将本土化进行到底的架势;而“老牌”的自主品牌企业则纷纷“走出去”,出口、CKD、技术合作乃至与国际汽车企业的合资,一夜之间似乎都要站到国际汽车市场的前台。
可以说,经历了2001年汽车产业的井喷以及随后的车市寒流、再次回暖和自主品牌大讨论之后,中国的自主汽车企业不仅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积累了初步的实力,更在这其中锻炼出了一份更加开放、更加国际化的自主理念。
因此,如果说合资汽车企业的转型,更多的是一种对中国汽车产业环境发展的适应,那么自主汽车企业的转型,则具有更深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不仅来自外部产业环境的变化,更来自其自身发展的求变需求。
这样看来,2008年的中国汽车市场,“转型”仍将是中国自主汽车企业的关键词。
奇瑞低调
2007年对奇瑞而言,本应是个大张旗鼓的年份。2007年8月,奇瑞第100万辆汽车下线。随后的9月8日,奇瑞宣布进入以“稳定价格、提升品质、改善服务、建设品牌”为内容的战略调整期。
累计产量从0到100万辆,奇瑞用了93个月,创下了中国乃至世界汽车行业发展之最,甚至一度被誉为“疯狂奇瑞”。但在取得这样的成绩之后,奇瑞却出人意料的低调,或者可以说,一向以速度示人的奇瑞开始更加务实。
最明显的一个动作,是奇瑞原计划在2007年上市的7款新车,除了已上市的3款之外,其余4款新车都推迟到了2008年。用当时奇瑞销售公司总经理李峰的话来说,“由于新车推出速度过快,出现了质量问题,使奇瑞品牌形象严重受损。为此,我们决定主动减缓新车上市速度,稳定现有车型价格体系。”
从那以后,关于奇瑞的消息就日渐减少,一贯采取“多生孩子打群架”策略的尹同耀,似乎有意识得让奇瑞避开聚光灯,从中国车市靠不断推新车博眼球的乱局中退出。应当说,在多少有些浮躁的中国车市,奇瑞的这种勇气值得赞许,但其战略转型却也注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忍受阵痛。
根据全国乘用车联席会2008年1月的数据,奇瑞在狭义乘用车生产商销量排行中,被吉利以24130辆超越,仅位居第十,而在广义乘用车生产商销量排行中,奇瑞干脆没有进入前十。
应当说,这其中既有此前奇瑞产品品质问题引起的销量下降,也有战略转型期奇瑞“稳定价格”战略的初始负面影响,而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消费者究竟要多久才能认可奇瑞“打造自主国际名牌”的转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者的认可直接决定了奇瑞的战略转型期何时才能结束,而奇瑞的低调务实也就可以理解,毕竟,已经喊出了转变的口号,当下之务还是踏实提升产品品质为上。
直至这次北京车展,奇瑞以2500平方米的参展面积、26款参展车型以及12款首发新车(全场最多),再次高调亮相,这是否意味着奇瑞的战略转型已经取得部分成绩?对此我们没有得到证实,但相信这个曾经创造了速度奇迹的企业,也会在以后的路上表现出色。
吉利转型
比奇瑞稍早,吉利在2007年的5月,就已经宣布进入自己的战略转型期。李书福这个曾经宣称“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一个沙发”的汽车“狂人”,突然间变得收敛许多,开始强调制造品质,强调高端车型,甚至喊出了“向丰田学习”的口号。
在这些新的表述背后,吉利与奇瑞的诉求惊人的一致,那就是对产品品质的强调。这似乎也不难理解,作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两个领军企业,它们同样都选择了从低端小型车进入市场,用自己的廉价产生“鲶鱼效应”,在打乱旧有的高利润垄断格局中,为自己求得了一席之地。
它们转型的原因也同样的一致,那就是角色转变后的需求转变。当年的“搅局者”目前已经成为主流汽车厂商之一,再靠当年的廉价策略、眼球经济,显然已经不足以支撑它们的持续发展,更遑论做强做大?
2007年5月17日,吉利汽车新闻发言人在吉利远景全球上市前夕,正式向外界宣布:吉利汽车已进入战略转型期。
一直以来凭低价策略取得竞争优势的吉利汽车公司,正式表示,将开始转变发展战略,在已取得的CVVT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和EPS等一系列丰硕科技成果基础上,围绕着安全、节能、环保、智能等方面的目标,在发动机、变速器、制动器、转向器、电子电器控制系统以及前后桥、车身设计等领域寻求重大技术突破与重大科学发现。
另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伴随战略转型的提出,吉利开始广招贤才,来自华晨的赵福全、来自奇瑞的祁国俊、来自长城的梁贺年、来自力帆的王德伦,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技术背景出身,他们在之前的企业也都是研发方面的负责人。
李书福的此番动作颇有些“天下贤才进入囊中”的味道,而这些研发人才的到来,也可作为吉利向技术、品质诉求转型的最好注解。
早在此前的“两会”期间,担任吉利负责研发的副总裁赵福全就曾向记者透露,在此次北京车展上,吉利将有大动作,推出包括整车、发动机及新技术在内的多项新品。
吉利果然没有食言,在1500平方米的展台上,23款新车同台亮相,包括了混合动力、天然气等新能源技术在内,涵盖轿车、SUV、出租车、跑车等多个车型,吉利发布的新车几乎都是实实在在的“新鲜出炉”。赵福全还表示,这些车型的70%到80%都会在未来两年内陆续投放市场,可见吉利研发速度之快。
按照李书福的说法,今年年底,吉利的战略转型要达到第一阶段的成果,“我们要达到新产品和老产品的切换、产品品质提高、技术提升、用户满意度提高3%至5%和管理技术化等一系列标准,这样才能算取得第一阶段的初步成果。”
市场的认可似乎也已经可见,2008年一季度,吉利销量达到6万辆,其中“新三样”的比例占到3/4以上,吉利由“价格优势”向“技术领先”的转变开始得到认可。
|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