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专题 > 汽车人杂志专区 > 动态更新

那些虔诚的俄罗斯人

  引言:对俄居民中间东正教的了解,以好奇开始,以充满敬意结束。把宗教作为学问,看到的是其理论体系的千疮百孔,把宗教作为信仰,获得的是对经典的深信不疑

  来源:《汽车人》  作者:黄耀鹏

  提到莫斯科,首先让人想到的是红场瓦西里升天大教堂、莫斯科河畔救赎大教堂。

的确,这些宏伟壮丽的宗教建筑的确让人印象深刻,但真正让人感觉到宗教氛围的却并不在于教堂、宗教仪式,而是蕴于普通俄罗斯民众之中的日常生活。

  “异教徒”的救赎

  作为一个不信教的“异教徒”,笔者经常会感受到相熟的俄罗斯人的特殊“关爱”,当然,这些人都是东正教的信徒。笔者的语言老师维拉是一个相貌普通的红发中年妇女,宗教热情很高,每周都去教堂礼拜,也经常赠送我《圣经》中某福音书的复印件。维拉喜欢满怀感情地背诵圣经的某一段落,虽然我大致了解圣经的内容,但在她不厌其烦的重复下,我真正看到《圣经》(俄语版)时还是感受到,其词句确实是千锤百炼的结果,每一句话都非常简短(和俄语的风格截然不同),没什么生僻单词,但是含义隽永,令人回味。将这些感受告诉她后,也许她据此认为我有皈依的可能,便大大加强了对我进行宗教内容灌输的“力度”。

  她经常带我参观社区教堂的宗教仪式,由于受洗礼和坚信礼是不让异教徒观摩的,所以我主要看到的还是弥撒,男士进入教堂必须脱帽,而女士进入必须要用围巾或莎丽遮盖自己的头发,神父(或者主教)身着仿拜占庭皇帝御袍缝制的法衣,珠光宝气,华丽富贵。盛圣酒的酒杯也十分精美,上面雕刻着基督像,并镶着珠宝。圣乐团演奏乐曲,引领信众同声高唱圣歌,使参加者陶醉在圣乐和圣歌中。仪式十分庄严隆重,步骤繁多,且时间长达几小时。如果没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很难耐受住这种疲劳轰炸。所以我最终也没有表现出一丝对宗教的信仰态度,对此,维拉不无遗憾。

  另外一次有趣的经历是在麦当劳。当时我正在吃快餐,碰到一个青年教士传教,他留着长胡须(修道士必须如此),头戴黑色圆顶帽,一袭黑袍。坐在我对面,拿出《圣经》、圣像和十字架耐心地解释何谓“三位一体”,我一边点头应付,一边毫无心肝地大嚼汉堡和薯条,心里很疑惑:在熙熙攘攘的餐厅里他为什么偏偏挑中我。突然神父用中文问我:“您打哪儿来?”我大为震惊。以前碰到少数俄国商人也能讲中文,但大多因为生意缘故只能学到俄国腔很重的“三脚猫”水平。现在,一个修道院的神学生居然会讲字正腔圆的北京话,不但汉字独有的四声很准,而且经常蹦出一些老北京方言,不看面貌,还以为碰到一北京的“发小”。

  于是我放下汉堡,打算和他大侃一番北京话过过瘾。没想到人家使用中文还能够顺畅地驾驭我们之间的话题,根本没给我带跑题的机会。原来他叫曼索尔(从名字看并不是纯俄国血统),去过北京,在东正教青年联合会学习了两年汉语,这不得不让人非常佩服他的语言天分。我说:“如果不是教士,你肯定是个优秀的翻译或者汉学家。”他笑了笑,称就是为了神的名义而学习外语,目的当然是传播神的旨意,而不仅仅是汉语,拉丁语、法文和古斯拉夫语他都学过。人家学习4种外语的时间总和与我学俄语的时间相当,但人家光是汉语的水平明显超过我的俄语,让人汗颜。

  难道宗教信仰会使人迸发出更大的能量?这对于一个无神论者来说是荒谬的,但东正教强调“因信称义”,对禁欲苦修的修道生活十分推崇,甚至有人宣称:“基督教会的荣耀在于修道士的生活。”修道士们不可避免地需要出入世俗社会中的商店、餐馆,虽然“峨冠博带”,长须飘飘,但是世俗生活真的对他们毫无诱惑力吗?于是,我对曼索尔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似乎早有准备,耸耸肩,耐心的语气中似乎带有一丝怜悯,好像在教一个不懂事的小学生一样,“我们为了救助世人,让每一个人都得救。人死去时,都是独自死去的,但是,没有一个人是单独得到拯救的。在教会中得救的人,是教会的一员,而且是和其他成员在一起的。任何有信仰的人,都与他人共享信仰;有爱的人,都在分享爱;祈祷的人和他人一起祈祷……”

  上帝啊,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俄国“唐僧”。长篇大论,听得我抓耳挠腮,既想以头撞地,又想皈依三宝,转念一想,好像如来和圣父不是一回事。都快被“唐僧”逼得发狂了,让我佩服的中文变成紧箍咒就不那么有趣了,但如落荒而逃则有点失礼,我只好摆出一副佛门俗家弟子的架势,表示自己不想改换门庭,让他知难而退。

  捧蜡烛的国家领导人

  不要以为虔诚的宗教仪式只是部分普通民众的事情,事实上,在俄罗斯,宗教和政权联系之紧密远超出我们的想像。

  在俄罗斯,最重要的节日并不是圣诞节,而是复活节,即春分月圆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全俄放假。2007年复活节,80高龄的东正教大牧首阿列克谢二世亲自做弥撒,几乎所有政府高官都参加了在救世主大教堂举行的这一隆重仪式,包括普京本人,还有前总统叶利钦。

  罗斯受洗后,整个俄罗斯皈依来自拜占庭罗马的正教,新沙皇登基后,必须由大牧首对其正式加冕。彼得大帝的父亲阿列克谢时期,在棕枝主日,牧首尼康威风凛凛地骑着高头大马,由沙皇手挽缰绳,引出克里姆林宫,以此表明教权高于皇权。

  到了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要求将教会财产收归国有,当时的大牧首吉洪强烈反对这一措施。1922年,吉洪居然被逮捕入狱。

  1990年6月8日,阿列克谢二世被选为莫斯科和全俄东正教大牧首,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与其建立了亲密的关系。阿列克谢二世每年的生日,叶利钦都会前去看望,而教会也投桃报李,叶利钦竞选,阿列克谢也会号召教徒投叶利钦的票。

  即将卸任的现任总统普京当年还是代总统的时候,就在庆祝耶稣诞生2000年之际向俄东正教会发出贺信,称东正教在历史及现实中是“俄罗斯社会的重要支柱”,表明了俄罗斯政府支持教会的地位和发展。当时电视直播的整个仪式从晚上8点持续到午夜12点半,持续时间刚好和我们的春晚相同。但同春晚的褒贬不一相反,4个半小时布道和唱圣诗,普京、叶利钦、政府总理、部长们一律半低头,手捧点燃的蜡烛,虔诚地祷告,没有人露出丝毫不耐烦的表情,而教堂门外的群众很多都眼含热泪,同样注视手中的蜡烛。

  原来以为对宗教热情高的基本都是老年人,但事实上,当天晚上来教堂的群众多达2万人,多数都是中年人或者年轻人带着老婆孩子,全家出席。这样的场面让我很意外,看来需要重新认识东正教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地位。

  仪式结束后,普京居然没有发表任何讲话,只是趋近阿列克谢二世低语了几句,表情谦恭。叶利钦年纪毕竟大了,站了4个多小时可能有点吃不消,脸色不好,可以清楚地看到缺少两个手指的左手一个劲儿地抖(叶氏15岁时玩手榴弹炸丢了无名指和小指)。4月初的莫斯科春寒料峭。仪式虽然在教堂内部举行,但大门洞开,叶氏当夜即发高烧,过了两周,就因肺炎去世,而不是因为其脆弱的、两次搭桥手术的心脏。这一点恐怕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被拒绝入境的天主教神父

  向来认为俄罗斯人对外来文化持宽容态度,这是基于对自身创造的文化自信基础上,但宗教信仰例外,和俄罗斯人谈话的禁忌就是千万不要质疑他的信仰。天主教与东正教1000年的恩怨,好像并未随时间流逝而冲淡。

  不久前,看报纸得知,两名爱尔兰天主教神父在莫斯科什列门捷耶夫机场被拒绝入境。只因为他们与机场边检人员对话中,申明此行目的是“传教”。我想,这位边检一定是位虔诚的东正教徒。闻知这个目的,大为光火,毫不犹豫“哐”的一声,手起印落,两个可怜的神父的签证上就多了鲜红的一串字母“Отказаны во входе”(拒绝入境)。

  分歧实际早在1000年前就埋下种子。早期的基督教在公元1054年发生了大分裂,基督教会从此分成东部和西部两个教会,双方都认为自己的教会才是由基督使徒所开创的最原始的教会,并且都不让对方拥有这头衔。东部教会在自己的名称里头加上了“正”(正统),所表示的是,他们认为东正教会保留了最原始的教导和崇敬的教会传统。

  最后的分裂,一般是认为公元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攻下君士坦丁堡的结果。西边的拉丁教会直接参与了这次的攻打拜占庭帝国和君士坦丁堡(正教宗主教所在地)的十字军东征,这次战役所导致的东西边教会间的敌意一直持续至今。在2004年,罗马天主教会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对于发生在公元1204年的事件进行正式道歉,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巴多罗买正式地接受了道歉。

  教宗之间的和解姿态并未弥合双方对《圣经》理解的分歧。最重要的分歧就是“和子”问题。公元325年尼西亚公会议确认“圣灵”从父出来,但公元589年罗马教会却在“从父”后增加了“和子”两字,变成:圣灵“从父和子出来”。东正教会对此坚决反对,把它列为西派教会的五大谬误之一,认为“和子”句混淆了“圣父”、“圣子”、“圣灵”的位格,把“圣灵”降到“圣父”、“圣子”以下,破坏了“三位一体”的统一性。东西两派为此激烈争论,但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扯不清历史旧账,导致普通东正教徒对天主教徒也具有很强的戒心和敌意,也许还有自恃正统的心理优越感,这大概就是前文提到两位爱尔兰天主教神父被拒绝入境的深层原因。

  在公园里和唱圣诗的老人聊天,上了年纪的俄罗斯大叔知道我没有宗教信仰后,他看待我的目光是怜悯的(最受不了这点),他的意思我很明白:“可怜的孩子,死后只能下地狱了。”我也试图辩解一下,说道:“看来只好买点赎罪券,抵消异教徒的罪业了。”没想到刚才还和善的大叔疾言厉色:“这是对父的亵渎!”他称这是西派教会肮脏的伎俩。嘿!本想卖弄一下宗教的知识,顺便调侃一下。没想到赎罪券只是天主教的东西。又长了一次见识,可付出的代价就是颜面扫地,不知道是否值得。

  对俄居民中间东正教的了解,以好奇开始,以充满敬意结束。虽然谈不上皈依,但有时也想一个问题:把宗教作为学问,看到的是其理论体系的千疮百孔,把宗教作为信仰,获得的是对经典的深信不疑。对个人来说,虽选择不同,但可以互相尊重。不过,对社会来说,采取哪种态度才是最有利的呢?(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摘编。《汽车人》杂志 电话010-63045013)

(责任编辑:靳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维拉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