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媒体专区 > 《汽车观察》专区 > 近期更新

中国车VS世界车

  来源、作者:《汽车观察》编辑部

  2008年“两会”期间,有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代表提出,要改变中国汽车低价低质的形象,全力打造世界车,也就是符合全球标准的好车,才能重新赢得市场。由于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的特殊性,中国还没有出现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车”,但是很多企业将打造“国民车”作为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而在国际上,高尔夫和甲壳虫都曾经是“国民车”,印度塔塔集团推出的2500美元的汽车也被称之为“人民车”。

4月23日,中国北京,一场围绕“中国车.世界车”的话题正在展开并不断延伸。由《汽车观察》杂志和美中汽车交流协会联合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支持、中顺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协办的2008中国汽车观察家论坛上,来自政府、行业的领导及国内外整车、零部件企业的相关人士就中国车如何早日成为世界车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1908年的冬天,底特律被连续4天的阴雨笼罩,整个城市的道路泥泞不堪。坏天气和坏路况使这个城市的汽车拥有者们再次开始对上帝不敬,但是这次有人发现情况有了小小的不同:当别的汽车陷于泥泞道路上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汽车可以在雨中前行无碍。 这是一个叫亨利.福特创办的汽车公司在当年10月1日新推出的产品——福特T型车,因为上述与众不同的特性被亨利福特誉为“万能车”。一经推出,福特T型车立即赢得了千千万万美国人的心,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莉齐”,人们的热情使T型车第一年产量达到10660辆,打破了汽车业此前历史的所有记录。 从此,福特T型车成为低价、可靠运输工具的象征。为了满足市场不断增长额需求,也为了实现亨利福特心中把福特T型车打造成“全球车”的梦想,福特在工厂实行流水线生产。 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让福特T型车具备了降价的空间,但亨利.福特与此同时不断改善产品和工艺并坚持高质量低成本汽车的目标。价格加上性能让福特T型车在美国随处可见,以至于有这样一个说法——“不要试图超过福特T型车,因为当你超过之后你会发现你的前面仍然是福特T型车。” 到了1913年末,福特汽车公司的产量已经是全美国汽车总产量的一半,在T型车投产的19年里,仅美国一地就销售了1500多万辆。 福特T型车的传奇在1938年诞生于德国的大众甲壳虫身上再次得到展现。 大众甲壳虫同福特T型车这种大批量汽车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行驶的机器”,不讲究豪华,两者的基本结构在它们的“一生”中都没有改动,惟一不同的是甲壳虫打破了福特T型汽车的产量纪录并超过了数百万辆。同时,它们都不仅仅作为本国国民车在国内销售,同时在世界各地热销,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车。 话题一: 每个人都有一个汽车梦,能圆国民这个梦想的车才有成为国民车的潜质。大众甲壳虫和福特T型车完全执行了这个理念。什么样的汽车是中国市场上真正需要的?什么车才是真正的国民车?很多合资品牌包括自主品牌的车型在中国水土不服,在海外却大受欢迎,这又是为什么?中国人的汽车消费文化观念,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特色?

  “国民车要有很强的差异化,第一,要有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性价比,第二是跟主流文化相适应。卖得好的车都具有这两个特征。”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汪大总 国民车要有很强的差异化,第一,要有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性价比,第二是跟主流文化相适应。卖得好的车都具有这两个特征。同时,国民车并不应该仅仅包括乘用车,商用车也可以成为国民车。事实上,中国商用车的自主品牌一直占很强势地位,占国内总销量的90%以上。 目前,中国穷人还是比富人多,同时中国人比较讲面子,兼顾这两个因素的车一般卖得比较好。这对自主品牌有一点不利,调查显示,同样的车换个牌子,便宜10%有50%的人根本不会考虑。这是我们目前的社会特征,这个特征有的国家没有,例如韩国,韩国人就是要买韩国车。所以,国民车还需要国民的支持。第二,适应经济元素和文化元素,可以卖得比较好,但现在的形式下还不够,因为顾客选择太多了。差异化还比较大,是不是在技术上产生第三维,比如电动车。第三,我们要鼓励自主品牌厂商创新,让大家参与更多,我觉得也应该做联合创新。 国内的汽车制造商正在新能源方面下工夫,混合动力不是技术问题,几乎每一家都在做,但想把价格控制在10%之内比较困难。自主确实很难走,但是我们觉得这条路别无选择,现在不走将来会更难走。具体路怎样走,北汽提出要传承历史、创新未来,我们打的是北京牌,北京是国际化都市,是北京的、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世界意味着创新未来,要走国际化的道路来打造自主品牌。

  “我们看到中国汽车制造商有能力制造非常吸引人、非常漂亮的汽车。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的消费者是否愿意在汽车的环境问题上投资,如果把环境问题考虑进来,会对品牌有非常好的塑造作用。这不仅仅是进入国内市场的基础,也是进入国际市场的基础。” ——TNS中国汽车研究北亚区总监包亦农 相信大家对于今年北京车展都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大家可以看到有很多国际品牌都在试图进入中国市场,所以对于我们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中国国内的市场。实际上我们在一周之前对中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对于国内市场进行了调研,发现自主品牌汽车首先是便宜,第二性价比比较高。除此之外,还有油耗,以及如何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对于汽车品牌的建设则包括了对于汽车质量、安全以及品牌的塑造。现在自主品牌主要问题是如何发扬优点,避免我们的缺点。 首先是环境问题,不仅对中国,对全球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的自主品牌实际上应该赋予一定的社会责任。大家知道,在接下来几年中或者十年以后,中国可能成为全球的最大市场,这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责任。实际上在目前,大众购车观念中对于环境的考量还是比较少的。而汽车质量、安全性能以及彰显社会地位,消费者比较看重。 对消费者来说如何减少污染呢?实际上十个人会有八个人说应该用可选择的能源,就是说增加汽车的燃油的性价比,再有减少发动机的能耗;十个人有七个人会说,如果我们的燃油或者发动机会有更好的改进。31%的人认为,对于城市汽车的限制会对环境有所改观。对于燃油的选择,我们更加看中的是对混合动力车的追求。混合动力车在消费者当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四个人中有三个人知道混合动力车,但十个人只有五个人了解混合动力。 在我们调查中,有70%多的人认为在汽车的价格相同的时候,还是愿意购买混合动力车,相当数量的人愿意花高出10%的价钱买混合动力车。

  “国民车就是让中国老百姓更快、更好地享受汽车工业的文明。”“国民车就是让中国老百姓更快、更好地享受汽车工业的文明。”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助理张家淦 国民车是什么?我们认为,需要考虑让所有老百姓充分享受汽车工业的文明。在能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让汽车工业带来能源的福音,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吉利一直在朝着这两个目标努力。从企业理念上看,吉利从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到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再到现在朝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为广大的消费者带去超值的利益,这种理念是在吉利设计车的力量,就是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从中国的第一台BPS助力系统的汽车,到中国第一台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再到具有先进技术的研发系统,吉利在不断创新,通过不断的技术革命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车的发展。最近吉利还将推出EPS平衡等技术,这项技术将更有效地实现节能、环保。这次吉利在北京车展上带来20多款新车,产品涵盖了未来5年将推向市场的所有车型。 我们认为只要以顾客为中心,以不断的创新为动力,我们将能创造出更好的国民车,让中国老百姓更快、更好的享受汽车工业的文明。请大家放心,吉利汽车,咱们中国的一个自主品牌,不会让中国人丢脸!

  “怎么满足最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呢?我们认为产品要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 ——宇通客车副总经理王文兵 什么是国民车?我个人理解,最起码应该是从最大程度上满足最大多数消费者的汽车。怎么满足最大多数客户的需求呢?我们认为产品要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要相适应。客车作为一种生产资料和生活工具,客户买每一辆车都可以算运营的账,买这辆车的购置成本、使用成本、回报周期是多少?相当于投资回报的测算,所以产品的发展要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实际上一个产品从性价比来说无非两个因素,一个是性能、一个是价格。 从客车角度,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十多年来,国际上知名的客车企业无论合资、合作、技术转让还是独资,都以各种形式进入了中国,而且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但经过这么多年,为什么他们没有成为中国的国民车,你说他的产品不行吗?可靠性不如中国吗?管理比中国企业落后吗?不是,就是因为适应和满足中国当前国民经济需求能力上没有中国企业强。由于客车和国民经济的关联性强,它对国民经济响应度要更高、更准确、更敏捷才行。 实际上任何一个企业的品牌,都不是凭空而生的,不是传播出来的。品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品牌建设脱离不开产品品牌的发展阶段,所以说产品品牌又落到了产品层面的性能价格比的关系。前十年宇通为了生存只是做企业的经营工作,后来到产销量超过1万辆的时候,品牌需求就提高到了一个层面。从产品品质的提升、从服务到品牌的建设,最终我们希望宇通在客车领域能做成百年老店,形成企业品牌。 一个是要做到,包括你的产品,必须有实实在在有你说的东西,你告诉客户,客户体验,体验之后感觉就是和你说的一样,信任感会加强。反过来如果你没有做到你说了,还不如不说。甚至一个不满意的客户会到处宣扬你的不足,这是我们把握的在说和做之间的关系。企业间最终比拼的是整体的实力,不仅仅是销售公司、营销部门怎么做,而是产供销整体相应的要求,这也是我们这么多年的一些感悟。因为我觉得做品牌不在快和慢,而是是不是意识在改变。 我们认为成功的企业在于内功,可能真正在外面称王称霸是外在表现,很高兴客车企业的兄弟厂家,经过十多年在中国国内的客车市场上竞争过程当中没有败下阵来,而且取得了一些优势,同时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和欠发达的第二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当中,势头也很好。我本人也很有信心,我们在座的乘用车自主品牌的企业,大家也很快会看到这一天。

  “中国的汽车工业有世界流行色,缺少民族本色。” ——国美家电助理总裁李敏 中国人与英国、法国、日本人结婚了,生下的孩子取的是洋名、长的也像洋人。中国成了加工车间,而我们把这些东西当成了光环,却没有看到背后的阴影,还美其名曰这是市场换技术,这非常不合算。还不如说引进了三流技术,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是会过时,技术是暂时的,因为产品存在开发期、成长期、衰退期,是有一个生命周期的。中国汽车只看到了眼前利益,失去了长远利益。 中国汽车市场缺乏的不是技术、不是体制、不是资金、不是设备,而是文化,中国的汽车工业有世界流行色,缺少民族本色。当今世界的汽车工业的流行色是什么?它是德国车的规矩、严谨、日本车的精工细造,美国车的豪华风格,法国车的浪漫情调。中国汽车的本色是什么?红旗吗?却是带着奥迪、劳斯莱斯还有皇冠的影子。问题在哪里?中国技术人员对行政的过度依附机制,决定了中国汽车设计没有个性。文化是品牌永远的力量源泉,中国的汽车重投资、合资,轻品牌文化,导致民族品牌汽车叫好不叫座,中国本土品牌被边缘化。中国市场养大了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生存却受到严重的威胁。 中国的发明专利只有美国和日本的1/30,韩国的1/4,这是因为中国人习惯服从。民营企业是提倡绝对服从,国营企业不服从也不行。因而不善于思考和创新,突出了文化这根筋,强调的是合资、引进、复制,使得民族汽车工业成为了植物人。 中国不能盲目克隆国外的汽车,而要自主开发,这就是全体国人的期盼,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国外关键技术的封锁和形成的壁垒,照搬、照抄、原汁原味,将使中国汽车工业驶向不归路。因此不仅学习国外品牌,还要融入到民族品牌中去。 我们要倡导用心多于用脑,要中华民族文化融入在血液里,中国的道路上才有更多的国民车。所以中国不仅要制造汽车,更要制造文化。

  “打造中国国民车需要长期积累,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市场培育以及经验上。”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助理秘书长兼行业信息部主任朱一平

  尽管我们对国民车有很多解释,但我觉得销量是检验它最好、最有说服力的标准。例如福特的T型车全球累计销售了一共1500多万辆,大众的甲壳虫2600多万辆,这些从某种程度上看已经成为公认的国民车。即使在字面上看,既然是国民车,也必须是让大部分国民接受,并且能购买使用的车。2007年我国夏利汽车卖了133000辆,比亚迪卖了9.3万辆,QQ3卖了8.8万辆,吉利自由舰卖了79935辆,哈飞路宝卖了31778辆,华晨骏捷卖了82311辆,长安奔奔卖了48587辆,这些我觉得都有作为中国国民车的潜质。2004年我国自主品牌汽车有29个,整体销售了48万辆轿车,均品牌销量是1.67万辆,而市场占有率是22%。2007年底,自主品牌47个,销售数量是124.5万辆,均品牌销量是2.65万辆,市场占有率是26%。也许是因为我国是新兴的汽车市场,近几年我国新品牌增长过快、品牌集中度过于分散、品牌销售量过少,对于打造真正成为国民车的目标,我认为还需努力。

  1983年,天津汽车工业公司总经理纪学澂赴日本考察,发现了日本大发的CHARADE微型轿车,它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发动机性能优越,省油,大街小巷调头方便灵活,城市、郊区和农村均可用,非常适合中国国情。他开始努力把这款轿车引进中国。 1986 年 8 月底,邓小平在李瑞环的陪同下视察了天津微型汽车厂,仔细观看了日本原装的CHARADE轿车。见此情景,纪学澂连忙介绍说,“我们引进技术自己生产的这种新型轿车就在生产线上,很快就能下线了。外观基本就是这样的,但是发动机更先进了,车体线条也更流畅了。” 邓小平一听就开心地笑了,他说,“我们自己生产轿车,样子要多,质量也要好,要为百姓着想。”从此,“为百姓着想”成为夏利的理念。这一年9月30日,以CKD方式引进生产的第一辆夏利两厢式轿车顺利下线。在此后18年的发展过程中,夏利在我国经济型轿车中一直处于产销量第一位,目前社会保有量高达70万辆。一度成为国内最早进入家庭的主力车型之一,也是国内出租车市场保有量最大的车型。 其实,在夏利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是捷达、富康、桑塔纳这“老三样”不断发展壮大的时期。后来,随着进入中国市场的汽车品牌越来越多,人们对轿车的消费需求和口味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老三样”已逐渐被“新三样”甚至“新四军”冲乱阵脚。 夏利和“老三样”都面临着更新换代的问题。但它们在市场销量不错的时候,都未做换代或大的改进。一汽集团的某位领导面对用户“捷达十多年几乎没有什么太大变化”的抱怨,表示“忙不过来了”。其实,其潜台词是,面对销量持续不错的产品,没有必要做太多改变。 然而,“老三样”的牌子和技术毕竟都是别人的,似乎在情感上让人难以接受成为“中国国民车”的事实。而后起之秀奇瑞、吉利、华晨等一批自主品牌的崛起让人们看到了希望,特别是奇瑞,其发展的步伐之快、技术更新速度之迅猛让人们耳目一新,其产品更新也让人眼花缭乱。 而奇瑞这种急行军的模式也引起了国内一些专家的质疑,在2008年奇瑞的商务大会上,奇瑞董事长尹同耀说,去年有专家给他写信,批评奇瑞的创新速度太快了,应该把基础的工作做扎实。因此2007年开始,奇瑞进入了调整期。

  话题二:夏利、“老三样”成功的地方自有其本身的优势和时代背景,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新秀也树立起了打造中国国民车的目标。那么中国的国民车在技术上也必定有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在每款车的技术开发初期就做到尽可能的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那么中国的汽车消费市场,对于企业的技术开发,究竟有什么样的特点和特殊之处?国外企业在这方面又有着怎样的特点?

  “现在我们国家的自主品牌企业,对于汽车还缺乏充分理解。”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 对于国民车的技术特点,我认为,要有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就不能跟别人并列差不多,要有突出的地位才行。首先要广泛采用现在成熟的技术,否则,价格也拉不下来,可靠性、一致性也很难得到保证。另一个不可缺失的就是要有创新。或者是技术方面的创新,形成高性能低成本;或者是管理上的创新,使得成本降低;或者是制造过程、销售富有创意,实现大批量销售,导致了价格降低。比如T型车,它首先在国际上采用流水线生产。在保证性能不变的情况下,价格降低了,所以有了高性价比。像甲壳虫,也称之为一款国民车的话,可能体现在造型上,由于人们很喜欢,量很大,因此价格下降了,性能也没有下降,所以导致了性价比很高。 另一点我认为国民车的特点可能必须要融会本国民的文化在里面,一定要有文化内涵。前些天我参加一个研讨会,有人提出了精神享受,光有技术、功能还不行,买了车,还要有精神的享受,让他感觉我的车和我的身份、地位相称。 中国自主品牌的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中国国民的需求和中国文化是最了解的。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否则基本上没有优势可言。要想在汽车领域创新,首先要加深对汽车的理解,在对汽车理解的基础上融入民族的文化,以及对汽车市场的理解等等。在这个基础上,你才能站稳脚跟,才能把企业做大。我认为,现在我们国家的自主品牌企业,对于汽车还缺乏充分理解。轿车是什么?从最开始的理念,当然就是高速、高效的运输工具,但现在融入了一些家庭的因素、办公的色彩在里面。一定要很好地体会、认真地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把国民的需求把握进来,这就应该是我们有创新元素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开发出国民车来,这种国民车一定可以在一个时期、一个地方占领统治地位。现在是百花齐放,不会像早期的时候占更大的比例,占到10%的比例可能才会称之为国民车,要从这些方面努力,才能站住脚、有自己的创新。

  “是不是国民车应由市场判断,而不是有意设计成这样的。” —— 潍柴动力集团副总裁钱诚 在美国市场比如说福特的SUV、F150、本田的雅阁等等,很多年都保持第一位的销量。后来虽然没有像甲壳虫那样成功,但在市场上占据了主导地位,我认为这就是国民车,大家都去买,市场占领份额特别多,是不是国民车应由市场判断,而不是有意设计成这样的。 那么国民车有什么特点?第一价格都比较低,而且规模比较大,成本比较低。第二技术不重要,但是设计非常简单、耐用,而且针对大部分的用户,可靠性高。第三是功能,必须满足一般人用车的基本功能,比如有些车是满足细分市场功能的车,那就很难成为国民车。第四个特点是适用于不同的消费阶段,作为商用车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在不同的阶段产生。比如中国有没有国民车,首先要看是不是有国民车的市场需求,目前的轿车消费能不能大众化,能不能形成统一的客户对车需求的价值的观念,如果很分散,大家都在寻找各自的角色没有定位的话是很难找到大的市场的。第五要观察所有国民车的出现都有一些意外,往往是一匹黑马,从产品设计到市场营销以及到市场发展到成熟阶段,经历了很多过程,很多因素很难预测。 我认为国民车应该是企业最应该关心的、关系到未来企业成败的关键产品。中国这么多整车企业,很多企业可能要垮下来,有些企业要成功,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他们能不能造出国民车。很多历史都说明,比如大众,就是靠甲壳虫活下来了,而且徘徊将近10年时间找车型来替代他,最后找到了高尔夫。当年福特的成功也是这样,因为我们的整车是做商用车出身的多,最大的危机就是怎么实现战略的转移,不使以前的成功变成将来的包袱。

  “我们预测中国今年的汽车产量将超过1000万辆。中国市场仍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但燃油的供应、环境的恶化和道路安全将成为抑制国民汽车消费的主要因素。” ——BOSCH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彭德园 中国汽车工业从2002年开始经历了让世界惊叹的发展,在5年时间里,平均每年产产销量增长达到了22%。我们预测中国今年的汽车产量将超过1000万辆。中国市场仍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但燃油的供应、环境的恶化和道德安全将成为抑制国民汽车消费的主要因素。我们作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和供应商,将与政府和行业协会一起,尤其在技术开发上共同寻找解决的方案。 因为汽车零部件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重要环节。减少交通事故、降低污染、节省油耗,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变成汽车工业能否继续发展的主要要求和挑战。另外我们还要控制技术发展的成本,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高科技车。我们必须集中五大领域的技术革新:首先内燃机发展变得更清洁、更高效,内燃机必须在最快、最大的程度上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其次新型轿车燃料的使用、汽车发动机和柴油发动机能更大比例地使用新型燃料。第三如果电动汽车变成一种核心方案,我们要提高电池的密度和寿命。第四汽车安全并不仅仅是ESP的应用,还要依靠新型驾驶辅助系统。第五,通过网络实现汽车通信系统、交通网络系统相连的服务站之间交换数据,并获得到达目的地的最新道路驾驶指引。 在汽车安全方面,博世在向无事故目标迈进,超过了在ESP领域的成就,开发出了基于网络系统的全新概念的检测事故被动安全系统。这个系统将在2009年投产,能够提高安全气囊反应时间至千分之一秒,可以防止第二次碰撞的发生或者降低第一次碰撞的强度。紧急刹车系统也将投入市场,如果该系统安装在中国每一辆车上,每年可以减少40万起道路事故。 在多元化清洁排放和省油系统方面,博世系统的研发正在很好地前进。喷射压力能力逐步达到2000帕以上,这样可以让许多柴油车辆达到氮氧化合物的排放标准。与此同时,我们第二代汽车侧喷系统可以进一步降低油耗,可以和其他技术方案结合在一起,比如涡轮增压集合后的系统,可以实现发动机的小型化,减少25%的发动机排量,并降低15%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并不影响发动机的马力。30年前我们就开始了对博世内燃机的研发,现在不仅能开发汽车汽油混合动力,而且能开发柴油混合动力。在巴西,我们成功投产了一种乙醇燃料发动机管理系统。在美国,2009年我们将生产能够与乙醇燃料匹配的喷射系统。 为了实现最新的技术革新,2007年,博世公司全球27万多员工中有3万多技术人员从事于最前沿的研究工作,博世2007年投入了约39亿欧元用于研发费用,相当于年收益的28%。 在中国我们也有很多本土化竞争对手,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在于做电子产品方面的。但是在一些控制方面的,比如发动机控制系统和ESP控制系统,我们还没有太多的竞争对手。这也是中国本土零件制造商提升的领域。同时,博世也要向本土竞争对手学习,学习他们怎么用低成本的方法,生产出这些产品,通过和本土竞争对手学习,我们也可以知道怎么做得更好、更快。

  “我们的市场是以国内内需为主的市场,而不是海外市场,而内需市场是巨大差异形成的中国特色市场。”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付于武 最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联合做了一个中国汽车史上最大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研究活动,有500多项答问。经过14万数据的梳理,所取的样本是非常优秀、真实的,基本上成正态分布得出的结论也反映了我们的现状。比如从社会形态上看,我们中国最强大的是什么?答卷第一分值最高的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最低的分我们最差的是什么?产学研的合作,就是关键共性技术的缺失、核心技术没有掌握,跟产学研没有结合起来是息息相关的。另外从工程形态来看,我们这么多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如果说有7个大工程,我们分数最高的是车身的开发能力。我们企业基本上具备小改型、中改型甚至大改型的条件。第二是系统集成能力,分数最低的是发动机,我们的控制系统的开发、制造。再有就是汽车电子,所以我说,一方面我们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进步而欢心鼓舞,另外为能力方面的差距我们要努力。 我们一直在提倡:技术标准化,标准专利化,专利全球化,所以我觉得从技术的层面是没有国界的,我们中国的工程师要向博世学习,尽快掌握技术,使我们中国的汽车工业尽快成长。从博世的合作中我们也受益,从清华的创新努力中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进步。 关于市场,最近我们做了一次调查研究,发现我们的市场是以国内内需为主的市场,而不是海外市场,而内需市场是巨大差异形成的中国特色市场。不了解这个、不承认这个就不能解释中国为什么生产2500辆摩托车,不能解释微型车没有得到国家的任何政策和努力反而从无到有每年保持100多万辆的产量,也不能解释吉利、奇瑞、哈飞这样的自主品牌的生存。支撑在背后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巨大的差异。研究这个差异,承认这个差异,在差异中找企业的定位,就是我们企业家的责任。 同时,我觉得我们的企业现在同质化竞争很大,认识中国市场,找好企业定位,打造为大多数国人喜爱的、买得起的车就是我们企业家的责任。

  1955 年,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一口气在美国销出了3万辆丑陋的“甲壳虫”,成为汽车销售史上的一大奇观。当时正在美国访问的丰田汽车销售公司经理神谷正太郎目睹了这一奇迹。

  透过反文化诉求的效应,神谷警觉到美国的汽车市场正在发生某种极其重要的变化。回到日本,神谷对他的伙伴们说:“在纽约和洛杉矶,我看到欧洲的小型汽车在各处跑来跑去的情景,十分引人注目。所以我想,美国是不是也正在出现小型汽车的市场?如果真是这样,美国是个自由市场,那么我们也有打进去的机会。”

  但是神谷也很清楚,进入美国市场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神谷说:“我们现在不进入美国市场,恐怕将来就没机会了!” 因此,保守的丰田汽车公司便开始探头进入美国市场。1957 年 10 月到1967年,整整十年,丰田公司一直在摸索,也一直碰壁。从最初的“丰边”(Toyopet)再到“皇冠”,丰田使尽浑身解数,却依然毫无起色。

  原因很简单,神谷后来回忆说:“这段时间,丰田的表现简直糟透了。一开始车子马力就不足,根本无法在高速公路上奔驰。回顾当时,我们的汽车的确表现极差,但是机会并没有从此结束。事实上,有了那次痛苦的经验之后,我们此后更加努力,目标更加明确,那就是要建造出专属于美国市场的汽车。”

  丰田公司重新回到设计上来,重新研究怎样才能成功地打进美国市场。在经过周密的调查和分析之后,神谷他们发现,在美国,大众对以汽车作为地位或荣誉象征的传统的迷恋程度已日趋下降,玩世不恭和故意自贬正逐渐失去市场,因此,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 “甲壳虫”将面临冷遇。这时,人们的态度变得更加实际,汽车更多地被看作交通工具。美国人喜欢有伸脚空间、易于驾驶和行驶平稳的美国汽车,但希望在购车、节能、耐用性和易保养等方面能使拥有一辆汽车所花的代价大大降低。

  丰田公司还发现,消费者对日益增长的交通阻塞状况的反应,以及对便于停放和比较灵活的小型汽车的需求。调查还表明,德国“甲壳虫”久盛不衰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所建立的提供优质服务的机构。由于向购车者提供了可以信赖的维修服务,消费者至少在这一方面放弃了顾虑。综合考查的结果是使“丰田”对于自己将向美国推出什么样的汽车变得了然于胸。

  经受了长达数年的阵痛之后,1966 年10 月,丰田汽车公司终于推出了自己的一流世界名车——花冠(Cocolla),也就是现在的卡罗拉。1967 年,“花冠”正式进入美国市场,神谷的梦想成为现实。卡罗拉在美国刮起了旋风,引起巨大反响,销售量直线上升。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在美国的年销量均高达百万辆以上。进入 70 年代,丰田对美出口又有增长,如 1971 年 294.3 万辆,1976 年 346.8 万辆;1977 年 493 万辆。 面对丰田车的凌厉攻势,美国的汽车巨头们开始表现得惊慌失措。

  话题三:面对卡罗拉的成功,中国汽车企业从中能有什么启示?中国的国民车,也应该是世界的国民车,中国的企业不仅要为中国的消费者打造真正符合大众需要的车型,也应该为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打造适销对路的车型,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必须充分研究每一个区域市场,那么中国的汽车消费文化以及世界各地的汽车消费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特色,需要我们的企业怎样去把握和抓住,并针对各个市场有的放矢?

  “很多人不相信电动车,但是这种车是中国汽车发展的惟一机会和突破口。” ——有德机械中国地区首席执行长刘小稚 当2010年中国的GDP超过日本时,中国的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将持平,到那时农村人口对于汽车的需求将会使汽车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加。而目前从世界范围来看,汽车每千人保有量美国为454辆、德国为359辆、俄罗斯178辆、巴西99辆,而我们中国却只有14.33辆。在我国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每千人汽车拥有量低于东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所以中国汽车市场具有高速发展的潜力。汽车市场高速发展除了GDP的高速增长、千人汽车保有率低和中国城市化进程顺利等原因,使中国人对汽车的需求量愈来愈大。然而,中国会不会像美国一样,千人汽车保有量达到400辆? 中国的汽车想要发展,中国的汽车厂商不是惟一的玩家。 欧洲品牌靠设计严谨、质量可靠、技术先进、工艺精良取胜。但是也存在过度地强调工艺和技术导致汽车价格偏高的缺点。美系车动力性好、安全性好、车身大气豪华,可是加强马力后导致车身油耗加大。日系车具有油耗小、保养维护成本低、性价比高的优点,但是刻意地强调成本控制,导致一些不易发现的零部件安全性能不好。 但是,我们中国车的优劣之处在何?我们中国车的现状应该走到哪里?制造怎么样的国民车?什么样的国民车可以走向世界?我们通过怎样的方式进军世界?就是我们企业家的责任。

  看看我们国家几个重要的国有品牌的年龄:吉利11年,力帆17年,长城10年,福田13年,奇瑞12年。再看一些国际著名品牌:丰田72年,别克108年、福特106年,大众71年,奔驰122年。我们的品牌从年龄上来讲没有任何优势,但我们的优势在于发展极快,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品牌在产量和品牌总体数这几年得到不断的发展。性价比高是中国车的另一优势。我们可以看到,外国制造的同类车相比之下钱比我们多的接近3.5倍。外来品牌和中国品牌之间在市场上的矛盾巨大,那么我们的车如何能首先占领中国市场,我们的车怎么能够傲立世界的汽车市场? 中国在过去存在如此现象:过去的20年,我们从一个特有的公用车市场(包含国有车、单位车、政府车),而私人用车非常少,到2007年这个比例完全反化,可以看到私有车保有量越来越大,政府用车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一个私车消费者的特点分析发现,中国的人口中私人暴发户是增长最快的,我们发展了32%,另外就是职业经理人,我们在过去5年当中增长了14%。18岁到29岁的年轻人消费特点是收入不高、对价格敏感,他们更追求外观时尚和技术,更注重多功能。暴发户的消费特点是生活比较富裕,追求独特,攀比性极强,力求突出个人的社会地位。而这两种不同人群对车的外形、内饰、价值、品牌、油耗、环保、性能、速度、功能和技术的要求有何差异?青年一族、中年工薪层、私人企业家、职业经理人这些人对汽车的要求不可能出现大的超量。他们对车的要求最终还是通过性价比反映出来。数据显示,从2001到2006这5年当中,中国车销量最好的是C型车。但是再过5年,这种状态就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2006年到2012年C型车的销量也会增加,但增加量比较小。更多的增加将体现在B型车上,比如SUV等。我们中国车要成为世界车,首先必须能在中国有立足之地,在中国如此之大的市场都不能立足何谈走出去。 那么中国的国民车怎样把握好这个“度”?要满足私人企业家他们对豪华品牌的追求、中年工薪阶层他们对服务和质量的追求、职业经理人对技术和性能的追求和年轻人对时尚的追求,只有中高位车、休闲类车有优势。面对中西部地区巨大的市场潜力,我们要打造什么样的车? 中国车要有自己的特点,要有不同的外观。对于汽车来讲,外观很重要。但是从功能到价格、油耗、空间、品牌以及外观、动力和高换车率来讲中国车和世界车作比较,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可能在外观、品牌方面中国人要求比较高,但我们的动力性方面就没有美国要求的那么高,高换车率也不存在,这和其他别的国家的消费者非常相似。 那么,中国要造什么样的车?我们所造的车如何凸显我们自己的优势?优势在哪?我们要造的车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但我们所造的车如何顺应世界汽车的发展命脉?以丰田普锐斯为例。在1997年,普锐斯是丰田出炉的一款从发动机到车身都是全新设计的车。在当时丰田成为了第一个批量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的厂商。投产4年以后丰田没有把此车型拿到世界各地,而是以日本作为实验场,不断销售此车。通过这个过程来检验混合动力汽车在整个生产、运行过程当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困难,要解决什么样的技术难题。2002年8月,丰田对普锐斯进行了重新的改进。由于美国当时也出现了需求,丰田就将普锐斯销售至美国,这就是所谓的普锐斯第二代。当年它就被美国评选为世界最佳设计车,而且其第一代车到第二代车当年在美的销量增幅实现12万辆。今天丰田整个14款车的平台,全部都已经有了混合动力。 我们可以借鉴丰田的经验。当丰田决定研发混合动力汽车的时候,就将其作为研发的重点。在整个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除了在资源方面以外,技术方面也遇到了相当多的困难。但他们没有放弃,想尽一切办法。当时丰田投入了非常多的钱,一步一步地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 福特汽车的混合动力购买的是丰田的专利,其他很多汽车厂商都安装的是丰田的混合动力。这就给我们一个提示:我们的车以模仿为主,你有我也有,实际上缺乏特色。凯迪拉克是总统开的豪华车,宝马的动力强劲,属于运动型豪华车,而大众结实耐用,奔驰豪华舒适,韩国品牌价格诱人、性能齐全。那我们中国车呢?价格比不过韩国,性能比不过美、日,中国的汽车的方向到底在哪里? 2007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长巨大,但出口和进口基本持平。我们进口的很多是昂贵的高级车,而从金额上说,出口的都是低价位车,而出口的国家和地区是阿尔及利亚、比利时、叙利亚等,因为我们的车便宜。 那么便宜的车真的能顺应世界汽车的发展命脉吗?中国人可能都不喜欢。中国人都愿意购买进口车,那中国人自己都不愿意购买的车拿到国外又有谁愿意购买?要成为第一、要引领潮流可能吗?而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多功能、高技术、环保节能。 所谓多功能可以说今天的汽车装有电子系统,功能齐全。从最简单的牵引控制、线控节气门到扭力控制,最后走向自动驱驾,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汽车技术一定要往这个方向发展,集成度会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强,车身越来越小。交通道路不断发展,未来的车在道路上行驶时,既能记、又能看、又能想、又能说。例如,如果基础设施允许,当汽车在路上行驶发现有一个大坑时,汽车就会记忆信息,在下次行驶至此时,就会令汽车作出一个自动的减速调整。当汽车行至拐弯处时,汽车通过GPS感受到了司机的转向意图时,汽车就会自动转向。这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汽车需要的能源之中,石油、橡胶、钢铁、锌这些会越来越少,因此汽车也会越来越贵。 另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早在200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浓度已经达到了500ppm,这意味着地球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极限。我们必须减少二氧化碳,否则地球会出现灾难。因此在造汽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技术、能源和环保。 我们要造能凸现自己优势的车,我们要拥有自己的特色车,我们要顺应世界发展命脉的车。高技术、多功能、节能环保,就是电驱动汽车。很多人不相信电动车,但是这种车是中国汽车发展的惟一机会和突破口。如果继续走原来以价格取胜的特点,最终会失去中国特色、失去竞争力、失去在世界汽车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制造汽车要有优化的电池系统以及各个工程领域的经验,我们要发展电池单元、电池模块和电池管理系统,要发展机械子系统、电热管理子系统、电控子系统、电子元件和软件系统。这些都至关重要,这需要每一个人集中力量从这个方向发展。 有竞争的技术和质量过硬的电池系统,包括电池单体材料和工艺设计,比如说安全挑战,单体的统一性,包括电池管理系统、关键的汽车总成,还有批量生产的能力,如果我们现在的汽车厂商不去造20、30个车型,而是集中研发一个车型,就像丰田的普锐斯只出一个车型,今天14个大品牌,包括SUV全部装上了普锐斯类似的混合动力。用一个车把该学习的全学到手了。如果我们找出一个车,把电池系统、电池管理做好的话,这将会成为我们走向世界的可能性。 中国在1997年第一个开始做电动汽车,但是今天为什么中国的电动汽车仍然没有任何结果?只因为缺少两大必要条件:第一没有集中所有力量,齐心协力。从政府到制造商、消费者到科研教育机构,没有联合起来做;另外我们是否具备那种“排除万难、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扎扎实实地把一个车做出来,就像普锐斯一样,丰田用普锐斯的经验,把中国作为实验厂,这时候就可以出口技术,卖这个专利。电动车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有高技术、节能、零排放。引领者就将是为世界汽车的领先者。包括关键技术出口、关键零部件出口。我们有没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呢?我们有非常好的制造工艺,我们有非常强大的执行力,而且我们有巨大的国内试验市场,因此我们需要的就是齐心协力排除万难,让中国的电动汽车走向世界。

  

  “所谓将来的‘世界车’,不能只看能不能外销,还要看运送方式等等。人的因素很重要,应该把人吸引过来,让他们对中国产生信心,然后再逐步拉近购货商和供应商的关系。” ——菲亚特中国区副总裁 郑显聪 一部中国古代史,最辉煌的时代是唐朝。而唐朝的辉煌正是因为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并将其有机结合在一起而创造的。当今,如果我们能够实现完美组合,中国的汽车工业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强大的零部件基地。 有人曾说,出口是造成汽车企业开发自主品牌最重要的因素。有朝一日,我们能够在海外市场占有大量的市场,那便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出头之日,时间会证明一切。 众所周知,出口的关键在于供应链,菲亚特中国近几年来共有阿尔法罗密欧、法拉利、FPT、依维柯多个品牌。菲亚特集团总共资产585亿美元,其中将近268亿属于汽车产业,其他一半以上是比较独立的品牌,甚至农用机、卡车之类,因为竞争对手少而长期盈利。 在福特任职26年,如今我加入菲亚特已一年有余,选择供应链让我接触到了更多的零部件厂商。2006年我离开福特之际,福特当年出口零部件达26亿美元,现在可能这个数字已经超过30亿,甚至接近40亿。全球零部件出口总共为900亿美元,菲亚特未来目标是要把30%的零部件拿到世界上最好的国家销售。 目前虽然目标很远,但是菲亚特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前进。惟一的办法就是开发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初步阶段我们打算在中国采购价值15亿欧元的零部件。我们在做供应链的过程中找到很多中国供应商,我们希望中国汽车企业特别是有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能够将产品进一步出口。 在菲亚特的发动机采购方面,我们希望达到12个百分点的增长。同时,农用机实现10个百分点的增长。在2007年我们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虽然花费了很大力气,动用了很大的人力和物力。 成本压力成为我们考虑的又一因素。目前菲亚特在欧洲、巴西这些海外最大的市场降低成本的可能性非常小。真要降低成本也不可能降低到大家想象的那么低。 那么我们就要在海外寻求更多的市场,首先是中国,然后是印度。这是菲亚特在2006年和2007年的产品规划,当然包括菲亚特合作的车型、在巴西和意大利的车型以及菲亚特500等等。 我只是想说明菲亚特自主研发的速度为什么如此之快,因为其拥有供应平台的完善机制。 记得我在福特时,决策的执行力度常常不能跟上。而菲亚特的成本控制和执行力都非常到位。由于旨在发展小车,所以对环保节能帮助十分明显。所以近几年,菲亚特才会有这么多的车型出现,而在未来的3~5年菲亚特将继续推出27款新车。 不要为菲亚特有这么多的新车而惊讶,因为我们拥有强大的团队,我们可以用同一平台去延伸不同的造型设计。而这些都是工程师、设计师们100多年积累的结果。这并不是说菲亚特中国做不到,而是要缩短行程。至于如何缩短,这是我们在中国的布局。大家可以看到,东边是我们的上海总部,西边是我们在南京、重庆的合资公司。事实上,上汽和菲亚特成为了最大的商用车合作伙伴。虽然如今南汽被上汽并购,但是我们仍然共同生产依维柯小巴。目前,菲亚特在中国的合资平台已经建立起来。 通常来讲,做供应链的人都比较注重质量、成本、交期。我们的团队120人中,工程师占到一半以上。在这120人中,除了质量工程师以外,会逐渐转化为研发单位。供应链本身如果只是为了质量、成本、交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研发。我们在中国的研发中心今年下半年就可以建好,届时会有很多工作人员进驻。除了支持全球采购外,我们还会慢慢将技术转移,成为上汽和其他技术商的指导机构。 我之所以选择这个行业,就是因为在跨国企业工作的中国人都希望为自己的国家做贡献。通过不同的方法把我们零部件带出去,我们把所有人员全部本土化,在这方面我们吸取了福特的经验。我们在中国的团队,所有的主管都是中国人。我们的队伍还分为质量工程师、采购人员、物流人员和技术单位人员,四个人一组一组地一一对应做供应链的工作。这个供应链效率很高。我们将整个体系一年之内在上海很快建立起来,然后所作的就是在中国市场展开销售网。这个体系把国外的买主带到上海来,让这些买主相信中国有能力自己开发产品。而且能让我们中国的车成为普遍意义上的世界车,这也正是今天论坛的主旨所在。 现在菲亚特中国销售给福特、通用乃至菲亚特集团的零部件包括扬声器、天线、电线、一些主要的电子控制系统和发动机零部件。而在过去的几年中,这些零部件都是在中国生产的。所以说,中国出口的零部件是真正替我们将来出口整车打基础。 以前的采购中,中国厂商、合资公司和外国厂商的子公司各占1/3,而2008年的采购中中国公司自己研发的自主品牌占到一半以上。而所谓将来的“世界车”,不能只看能不能外销,还要看运送方式等等。例如,以前我们做螺旋弹簧,如今我们有一个专门研究螺旋弹簧的物流小组。人的因素很重要,如何把人吸引过来,让他们对中国产生信心,然后再逐步拉近购货商和供应商的关系。不管是中国还是印度,在质量方面都与世界先进国家存在着一定差距,我们用60个工程师专门来消除这种差距、60天的报价程序来建立双方的诚信互利。 我们的TEV目前已经实现出口6000个,很快也要进入印度等其他国家。现在我们的出口基地覆盖意大利、巴西、美国、波兰、土耳其、印度等。 因此,我深信我们如果在零部件市场站稳脚跟,在把厂商带出去的同时,培养出我们的人才,可能10年、20年之后,我们会看到年轻的一代,除了降低成本之外,怎样把中国车的海外基地做得更大更好才是他们考虑的。我觉得我们中国车可以做到,大唐盛世可以再现。

  “中国人很喜欢借鉴全球各方面的经验,如今我们谈到的就是电力驱动的车,我相信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可以做到的。” ——原通用亚太区总裁 Rudy Schlais(施雷斯) 汽车经营的三原则分为:其一,企业要为顾客服务;其次是企业要对我们的伙伴,也就是公司雇员、供应商以及整个国家进行关注;其三就是企业关注投资人,因为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开展业务所需要的资源。 面向未来和面向客户尤为重要。上海通用是第一个把现代汽车模式引入中国的汽车企业,其年销量达到100万辆只用了短短10年。而如今我们聚集一堂,以消费者为导向来讨论中国自主品牌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实际上,外资企业提供给大家的不仅仅是整车和零部件,还提供了汽车行业的近百万个工作岗位。 在未来汽车产业上,中国是不是能够提供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技术呢?我个人认为,未来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汽车实际上是节能环保技术。我并不认为这种节能环保汽车是文化的先驱,我认为它实际上是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节能环保的汽车是一种电力驱动的汽车如同汪大总先生说的,用什么能源其实无所谓,但是我们首选的还是利用电力驱动,中国人很喜欢借鉴全球各方面的经验,如今我们谈到的就是电力驱动的车,我相信中国的汽车工业是可以做到的。中国汽车业的同仁能够一起研制出电力的混合型汽车,也可以让中国的汽车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靳明)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福特 | 亨利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