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是生产力,也是方向
丰田精益生产模式被许多企业倡导,不过“知易行难”,能成功学习到其精髓的很少。
生产有需求的商品 VS 为了生产而生产的产品
“丰田提出来‘要生产有需求的商品’。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当中,这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一个改革和口号。”王法长说,很多企业的生产目的是以生产企业下达的计划作为市场和目标,是围绕企业来组织生产活动的,而丰田的生产目的却以满足客户、市场需求来进行生产活动的。“这就带来了观念上的差异。我们谈的是‘商品’,而很多企业都在大谈‘产品’。”
王法长具体解释说,产品是“具有一定功能的成品”,而商品是“具有一定功能的,并有客户和市场需求的产品”,“所以造成了本质的不同:到底是为了生产而生产,还是为了需求而生产,这是截然不同的。”
他分析,在丰田系统内,不论是品牌塑造还是精益生产,这些方法的本质都是以市场为最根本的需求,“后面(指客户)用一个,前面(指工厂)生产一个,这就是丰田所谓的‘订单式生产’。”很多企业都学过TPS,但为什么没能成功,王法长认为他们并没有清晰地认识“订单式生产”的精髓所在。“他们还是靠工厂内部的体系来拉动生产,导致最后堆积了很多商品,销不出去。观念不同导致最后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
以经销店销售顾问为最前端VS以销售公司为最前端
在谈到营销力时,王法长提到了丰田提出来的“用户第一,经销商第二,厂家第三”的观念。他说,他第一次听到这个观念是在1998年,“我个人一直都十分认同这个观念,也一直在贯彻这个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花大力气在经销店上的原因。”王法长说,“这也提出来一个新的问题:是以销售公司为最前端,还是以经销店为最前端?”很多企业是将销售公司作为最前端,所以他们对销售公司本身下了很大工夫,并将工作重点放在这里。但丰田是将经销店作为整个体系的最前端。
“真正对市场接触最多、跟客户接触最多的人是谁?不是工厂的厂长或技术员,也不是销售公司的总经理或员工,而是经销店里的销售顾问,他们的能力直接决定了我们整个体系的能力。”王法长说,“所以我们对经销店更多的是服务、资源和引导,在特殊情况下,才会执行监督和控制的职能,而且这种监督和控制也是为了更好地帮助经销商。一汽丰田为此成立了两个特殊的部门来专门应对经销商:经销店支援部和经销店业务部,构建这个编制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经销商做大做强。”
“今年车市普遍情况都不太好,经销商压力十分大,一汽丰田如何帮助经销商渡过难关?”记者问。
他说:“市场情况不好,就会给经销商带来资金的压力。首先,我们帮助经销商扩展融资渠道。以往我们只允许一家经销商与一家金融机构进行合作,不过从去年开始,由于国家开始银根缩紧,我们今年开始允许一家经销商与两家不同的金融机构合作。另一方面我们开始建立库存。如果出现库存,我们会补贴经销商超出库存以外的贷款利息。”
王法长笑着说:“销售公司还减少了许多经费,包括出差费、行政办公费等,过去一个月发两盒纸巾,现在发一盒,省下来的钱都拿来补贴经销商。”
本土企业不要过于急躁
不可否认,日本是个团结的民族。王法长也十分认同这一点:“有些欧美企业的企业文化可能更多体现个人价值,但在丰田内部,我们强调的是团队协作。”
他举了一个小例子:“公司成立初期,我们整个公司员工都坐在一个大办公室里,我和古谷俊男总经理坐在墙边,一边一个紧贴着是两个副总经理,接下来一个部门就是一长条。虽然内部员工很容易通过座位看出职位高低,但外人看起来就是都一样,好像都是同样的员工。”
日本人的成功还在于他们难以为外人理解的敬业精神。王法长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汽丰田的第一款车型是威驰,在其后期改进车型的时候,有一款型号某个配置的车型在一次偶然的检验过程中,发现其自重比标准值多了几公斤。照理说,这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既不影响行车安全,也不会造成性能上的差异。按照通常的思路,一般有两种解决方案:要不就将某些配置的净重减少以达到原先设定的标准,要不然就修改原本标识的净重数量。可你猜一汽丰田是怎么做的?他们将已经购买了或下了订单购买该车型的用户全部找出来,在向他们解释了这个问题后,提出来可以让这些用户随意挑选比它更高一档次的车型作为补偿——不需要增加任何费用。
采访的最后,按照惯例我们要求采访对象给本土汽车企业一些小建议。王法长沉吟片刻,说:丰田的成功不是一天两天就达到这种高度的,也是靠着“跬步千里”的日积月累才坐上“世界销量第一”的宝座。
他建议本土企业不要过于急躁,既要学习丰田的先进方法,如“订单式营销”、“轮岗式培养人才”、“问题解决法”等,也要学习日本人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情的工作态度,“将每一个小处做到位了,这才是成功的基础啊!”
[1] [2]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