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理由不充分汽车涨价论可以休矣
一直以来,随着汽车车型更新速度的加快,车价也在迅速下滑,而从年初以来,钢铁、橡胶等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上升,让汽车厂家叫苦不迭。
诚然,原材料成本的上升,的确让汽车厂家备感压力,但这并不足以构成涨价的理由。我们知道,无论车型怎样千变万化,无论是SUV、MPV还是CROSSOVER,都逃不出商品的本质属性。商品价格的高低,取决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同时也受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影响。由于消耗的社会劳动量不同,决定了目前汽车不能和香皂、洗发水一样,卖个百十元还有盈利。某种车型价格是5万元,还是6万元或者4万元,取决于供求关系的变化。
早在去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徐向阳就曾指出,2008年汽车产业产能总和达到1100万辆,而实际销量即使顺利迈上1000万辆台阶,二者间仍存在100万辆的差距。另一个数据是,到2010年,国内14家主流汽车企业的产销目标总量,高达1582万辆。与此相对的是,汽车市场的增长在逐渐放缓,专家预计从2008年起,汽车市场将回落到20%的增速以下。简单计算一下,即便按照20%的增长率计算,汽车市场的需求量仍然追不上产量的增长。如此看来,产量大于销量,供给远远超过需求,何谈汽车涨价?
一种说法是,汽车无休止的降价,让生产企业只能在工艺上“精简”,在原材料上偷工减料,这将影响汽车质量和消费者的安全。
在笔者看来,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并不能成为“涨价”的理由。在生产工艺上“投机取巧”,或许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利润,但一旦“东窗事发”,这家企业或许将再无翻身的机会,这并非是降成本,而是投机。市场的法则是,要求企业通过新技术和规模降低成本,原地踏步、步履蹒跚和投机取巧都将会退出。
汽车会涨价吗?十几年间,汽车市场的发展,让桑塔纳从售价20万元滑落到7万元,让经销商号称坚守的“价格联盟”不攻自破;眼下也让年初涨价2000元的江淮瑞风,降价5000元销售,让涨价500元的奇瑞QQ,悄悄回调了价格……汽车“涨价论”可以休矣。
只有降价不正常对涨价要容忍和理解
□杨钧
汽车专家贾新光的一个观点让笔者沉思良久。他说, 现在这个市场是涨声一片,大到石油煤电、小到食品与日用品,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在涨价,可唯独汽车在降价,这很不正常。前一阵他力主汽车应该涨价,受到网民的一致炮轰,他仍不甘心,他说现在看汽车的确天天都在降价,我的“涨价论”已经失败,媒体都在说降价是大势所趋,但是鼓吹降价就真是对消费者负责吗?
笔者觉得贾新光的观点值得思考。汽车为什么降价,当然有很多理由:产能过剩、恶性竞争、规模扩大、成本降低等,当然也有消费者最爱听的“汽车行业最暴利,挤点水分是应该的”之类。但是汽车为什么该涨价,却是很多人不仅不去想,就是一听到也会反感厌恶的问题。汽车行业是一个产业链最长的产业,它涉及石油、钢铁、橡胶、机械、电子、化工等多个产业,每个厂家上下游的配套商、供应商和服务商都多达成百上千个,不论涨价还是降价,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但是汽车厂家历来都是只敢说降价,极少敢公然涨价,因为在目前的消费环境下,谁先涨价就是自甘市场份额旁落,就是与消费者为敌。
但是汽车制造与营销的刚性成本并不会因厂家的咬牙坚持就自行消失,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巨大压力并不是厂家完全能自行消化的,这时候,许多厂家便打起了变相涨价的主意,或趁推新车抬高身价,或在降价的同时缩减配置,或是在降成本的堂皇理由下改用更次的零配件糊弄消费者。于是我们看到,有的车型后备箱的地板变成了硬纸板,原本某个部位1毫米的钢板“轻量化”成了0.8毫米……真是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消费者表面上从降价中得到了一些实惠,但是实际上他购买的汽车的质量也不知不觉地下降了,最终吃亏的还是消费者。
同时,大面积的汽车降价让有实力的国际品牌更具有竞争力,而正处在起步阶段的自主品牌却更加举步维艰,生存空间变得更加狭小。长安集团90%以上的利润都来自合资企业,而自主品牌却发展困难,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对有可能来到的汽车涨价,既要容忍,也要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