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底,现行的2004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简称2004版产业政策)面临修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简称“十二五”规划)的前期课题研究工作也已展开。
细则出台遥遥无期
据了解,早在2004版产业政策出台后,就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政策虽然提出了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但是条款过于笼统,缺乏实施细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投入的积极性。
在听取了各方对2004版产业政策的意见后,国家发改委联合相关部门对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定细化政策。不久后,发改委联合其他部委相继出台了《汽车工业结构调整意见》、《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等,另外还有一部分在一些随后出台的非针对汽车产业的相关政策中有所体现,使得2004版产业政策逐渐得以补充。然而,针对2004版产业政策中技术政策的实施细则,发改委虽已责成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简称汽研中心)负责制定工作,时至今日仍未能如期出台。
记者拨通汽研中心相关负责人的电话,了解政策出台的近况,得到的答案令人失望。对于出台时间,这位负责人言辞模糊,再问是否遇到难题,他不置可否,至于难题何在,他表示:“这个话题过些日子再说。”
制定细则有“隐衷”
在与汽车企业的接触中,记者发现他们对这份实施细则抱很大期望。在2004版产业政策的第三章技术政策中提到:汽车企业要坚持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国家在税收政策上对符合技术政策的研发活动给予支持;国家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国家在科技研究、技术改造、新技术产业化、政策环境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混合动力汽车的生产和使用;国家支持研究开发醇燃料、天然气、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型车用燃料,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开发生产新型燃料汽车;国家支持汽车电子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技术政策中只说了国家支持什么,怎么支持却只字未提。这些项目都是大投入,没有财政税收支持,企业怎么负担得起?”一位企业人士颇为无奈地说:“当初征集意见时,告诉我们实施细则将在‘十一五’规划的前后出来,但现在‘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工作都开始了,实施细则还不见影子。”
在记者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点出了实施细则制定过程的两难境地。他认为,要求产业政策更具可操作性,必然细化到如何进行资金支持、税收减免等财政问题。实际上我国很多政策都是相互关联的,不是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哪一个部门所能决定的。他认为,企业不应再奢望国家会像1994版产业政策那样,给予汽车产业更多关注。正如张小虞所说,1994版产业政策具有历史特殊性。
企业应转移关注点
这位人士告诉记者,除了直接对口的2004版产业政策外,针对汽车产业的技术政策分布在很多重要的政策中。例如国务院颁布的“十一五”规划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国家科技发展规划》)都有所涉及,而且对汽车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十一五”规划中的振兴装备制造业一章里提到:“提升汽车工业水平增强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关键总成及零部件。发挥骨干企业作用,提高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鼓励开发使用节能环保和新型燃料汽车。”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把“低能耗和新能源汽车”列为优先主题。
另外,为进一步落实“十一五”规划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和知识产权局还联合发布了《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07年度)》。其中,明确规定当前应优先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中,包括“汽车关键零部件”和“高效节能内燃机”,可谓相当具体和明确。
“国家层面的技术政策是第一位的,是汽车产业必须执行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中技术政策是第二位的,是产业层面的综合指导政策,因此企业应该把注意力转移到前者。”这位业内专家补充道,“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国家层面的技术政策都有相应的具体支持措施,例如如何取得项目经费或基金支持等。即便是汽车产业技术政策实施细则可能“流产”,只要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符合“十一五”规划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规定的范围,依然可以获得国家的各项支持。”所以,汽车企业应该认真研读这些国家层面的政策,并按照发展和扶持导向将企业的技术项目纳入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