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店的建设要适应形势
4S店模式,发展之路更窄还是路更宽?经销商卖车越来越难赚钱,库存、任务量、资金运转、运营成本等犹如多重大山压在经销商头上。
争锋一:4S店模式推广过于铺张
市场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先行的制度、运营和管理模式也会受到挑战。到场的嘉宾表示:别以为开了这么大的一间店,就代表这个人发财了,实际上经销商是“有苦自知”。有的品牌甚至要求4S店花2万元购买一张前台的桌子。4S店是什么样,基本是各个品牌说了算。
一汽马自达广州成远店总经理曹宏对现行的4S店模式提出了疑问:一二线汽车品牌要求在一线城市建设的4S标准展厅需耗资1000多万元,但是去到二、三线城市,是否还需要同样的标准?国内资深汽车分析师向寒松表示,市场形势转变了,经销商的日子不好过,成本压力过大。当初耗资几百万元建的4S店,如今只能打个五折求人买。广州中升雷克萨斯总经理黄振宇苦笑道:“在广州,只有两家雷克萨斯店已经活得很辛苦,别说再开多几家了。可是开多少家店,一间店投入多少钱,不是经销商说了算。”
争锋二:经销商无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
尽管汽车4S店在国内遍地开花,但是国内大部分汽车经销商都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是资金所限?还是经营理念不到位?还是被厂家限制?在广州,仅广物汽贸、南菱这样少数汽车销售集团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广汽丰田元丰凤凰店总经理林坚一针见血地表示,经销商自己的品牌形象建立受到诸多限制。“我们要弄清楚的是,4S店到底是属于谁的?虽然是投资者掏钱建店,但实际上还是属于厂家。在1万多平方米的销售店中,有经销商自己标识的地方可能只有零点几平方米。”由于厂家在4S店的品牌形象上有明文规定的要求,使得经销商难以形成自己的品牌。
厂家害怕汽车经销商出现“国美”、“苏宁”,这样的经销商不好控制。广州中升雷克萨斯总经理黄振宇表示:“4S店太相似,经销商没有核心竞争力。像雷克萨斯要求标准统一,培训一样,装修一样。除非客户对某家经销商的印象实在太差,否则去哪个店买雷克萨斯都一样。”
争锋三:销售、服务都要赚钱
“以前拿到一个好的品牌的代理,光卖车就能赚钱,现在完全不行了。”一汽马自达广州成远店总经理曹宏此言一出,在场各位嘉宾的纷纷颔首。现场目前“幸福指数”最高的品牌店老总——东风本田恒通达店杨伟新坦言:虽然现在他们这个品牌倚靠卖车还是有钱可赚,但4S店终究还是要依靠售后养店。他说:“在美国,一间汽车销售店的利润售后占80%,销售只占到15%。厂家虽然也提供指导价,但这个指导价只保证经销商能“抗”(接受),产品最终按照什么价格销售,到经销商层面是一车一价。经销商说了算!”
一汽马自达广州成远店总经理曹宏表示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目前国内汽车产业的经销商正慢慢与国际接轨,最终一个4S店的售后服务盈利将占到60%,汽车销售占20%左右,剩余部分则由二手车和其他增值服务来实现。广物汽贸广物骏孚店总经理陈文福说,现在,没多少人想做弱势品牌,经销商和厂家其实也是双向选择,弱势品牌经销商目前靠的还是卖配件和厂家返点赚钱。“要靠售后存活的话,还需要三四年。”他说。
争锋四:4S店建设需要门槛
4S模式适不适合中国的现状,甚至还能发展几年?长安福特华驰福威店总经理谢斌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假如以后广州也出现限制上牌等政策,经销商将何去何从?他说,“据说北京可能推出每年控制10万个上牌数的措施,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有很多4S店要倒闭。”显然,经销商不仅受厂家控制,还受经济政策大环境的影响,相当被动。
广州中升雷克萨斯总经理黄振宇认为,造成对4S店生存现状的争议关键在于:现在4S店数量太多!他说,卖车越来越不赚钱,经销商运营成本越来越高,但这不能全部怪罪于“4S店模式”。“4S店模式是没错的,汽车是一个高消费的产品,必然需要一定的门槛来规范市场。经销商现在赚不到钱,关键是因为4S店太多,很多时候都是在自相残杀。”他认为为了4S店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品牌形象,应该提高门槛,必须要有商业道德以及行业规范来约束,而不是“有钱就可以让他进来,亏钱就走人。”
“厂家心里非常清楚一个区域的市场有多大,容量有多少。按照现在大城市10公里一个店的布点其实不科学,这10公里里面可能一个消费者也没有,也可能消费者过剩。”广汽丰田元丰凤凰店总经理林坚说:“开4S店应该按照当地需求来定的,要有一定的规划,但是我们现在没有这样的合理规划。”他表示政策的缺失也是经销商处于被动经营地位的原因之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