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金融危机,可能改变世界汽车格局。当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汽车企业遭受重创的时候,是否正是中系车崛起的机遇?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部主任徐长明在谈到金融风暴对汽车行业的影响时分析说,从今年市场表现来看,合资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在提高,自主品牌的汽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下降,这说明外资在中国市场投入的力度,包括投资、新产品投放、营销各个方面都加大了力度,这跟它在国际市场的下滑有直接关系。
不过他又话锋一转:对于自主品牌出口来讲,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欧美日这些国家的经济下滑,消费者购买力受到影响,希望有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满足他们要求的车。在这点上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不完全是消极的。
金融危机对中系车来讲确实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去年,中系车市场占有率近30%,成为了中、德、韩、日、美等系列中,市场占有率最大派系的车型。今年中系车市场占有率略有下滑,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上半年数据中,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67.33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5.24%,市场占有率较去年同比下降 3.61%。而在今年下半年,中系车的处境未见好转。
挑战:合资车 压缩中系车生存空间
就在一两年前,合资车和中系车还是井水不犯河水,合资车固守中高端市场,即便是小型车也在十万元左右价格区间,中系车则靠价格取胜,十万元以下空间则是中系车的大本营,在这个区间中,中系车过得逍遥自在。
然而,这样的情况已经改变。通用、现代、起亚、铃木等多个品牌近年来在国内市场推出了不少低端产品,挤占了不少中系车的生存空间。如今雪佛兰乐骋、雅绅特、RIO、雨燕等车型都侵入六七万元左右的价格区间。
眼下,寻求避风港躲避风险已成为跨国车企自救的首要任务,而受危机影响较小的中国市场成为它们关注的目标。国际巨头的扩张,给自主品牌带来的压力显而易见。正如招商证券汽车行业研究员汪刘胜所言:“金融危机下,合资企业因此而会更加看重中国市场,会对中国市场采取加大投入,引入新产品等手段增加市场占有率,现在从合资产品下延,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动作,而对于自主品牌来讲,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挑战一 价格优势被削减
一向以价格取胜的中系车的价格优势被合资产品削减,然而在产品品质、企业品牌等还无法与合资品牌正面交锋时,这样的处境很容易让中系车陷入危险境地。为此,主流的自主品牌企业都纷纷做出了提升品质、树立品牌的主动迎敌姿态。
“ 我们的价格已经很合理了,只能靠产品的性能提升来显示性价比,A3可以和合资产品甚至进口产品媲美。”面临经销商反应"价格有点高"的时候,奇瑞掌门尹同跃用"不换脑袋就换人"的一句话来回应,"中系车不能单靠价格来拼市场了,必须要有质的提升,我们的产品比别人好,但是价格比别人低?为什么,因为品牌还不够硬,我们要用好的产品来树立品牌。竞争比的是性价比,而不光是价格。"
奇瑞等自主品牌企业是被逼无奈,一方面必须提升产品品质,另外一方面又要努力降低成本,以保证合理的利润空间维持企业发展,前几年有说法是奇瑞卖一辆车赚几百元钱,而某合资企业卖一辆车利润是几万元,虽然两家企业都没有承认这种说法,但是,业内人士都普遍承认自主品牌和合资企业的利润率相差之大。
挑战二 中系车出口受阻
金融危机中,中系车遭受的更直接的影响是出口显著下降,曾经连续几年高速增长的中国汽车出口量在2008年来了个急刹车。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8月中国汽车出口57531辆,同比下降5.34%,环比下降18%,成为近几年来少见的月度负增长。对俄罗斯、南非、越南、伊朗等出口重点国家的汽车出口均呈停滞或下降趋势,其中对越南和南非的出口量与去年8月相比,跌幅超过70%。
国家信息中心预计称,今年中国整车出口增幅会大大降低,最多保持30~40%的增速,达到80万辆左右,增幅将比去年减少一半甚至更多。自主品牌车型是出口的绝对主力,占乘用车出口的90%以上,其所受到的影响可见一斑。
中系车出口一直是自主品牌企业获利的主要来源,在一些企业,其比例甚至达到了总产量的30%以上,而出口的萎缩,对自主品牌企业而言打击不小。
机遇:转型打破桎梏瓶颈
面临市场压力和自身发展需要,主流的自主品牌企业纷纷进入转型阶段,改变了对量的一味追求而强调质的改变。
“我们的产品没有尊严,售价总是比人家便宜,总是被人家低看一眼,这个局面最起码我是接受不了。”一自主品牌企业老总曾这样表示,这其实是很多中国创造品牌面临的现实境遇,这也是很多自主品牌转型的原因。
过去一些老的自主品牌产品受制于当时资金实力和技术条件等原因,推出之初曾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了消费者对其的不信任感。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一味低价走向高性价比、从本土企业走向国际,成为自主品牌企业转型的一致方向,而中系车慢慢成熟壮大、最终打破桎梏中系车发展的瓶颈,成为世界汽车中的重要一角。
机遇一 节能车方向有所作为
消费税的改革,即将实施的燃油税都明确了政府节能减排的决心,而发展小型车和新能源车则是大势所趋。一向固守中低端的中系车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说不定能打个翻身仗。
中系车近年来在高端车上虽然没有太大作为,但是在小排量车市场上却有所建树。微车市场中,QQ、路宝、奔奔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五六万元价位区间,合资产品只有寥寥几款低端小型车和高端微型车,但是中系车却有个头大、配置高但价格低的产品供用户选择,例如旗云、A5、比亚迪F3、骏捷FRV、吉利金刚等车型。而且这些车型因为销量较高,所以在成本上也有优势,价格低的优势很难被合资产品所复制。
另外,社会对新能源车型的重视也给了中系车一个机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长安、奇瑞、吉利等厂家就有新能源车投入运营,比亚迪等厂家的新能源车型据称很快就要量产。虽然外资品牌早已经引进了新能源车型,例如丰田普锐斯、思域混合动力但是受成本限制的原因,售价高昂,市场表现并不如预期理想,如果中系车的新能源车能在成本和技术上都让人接受,那么这给中系车一个新的增长空间。
机遇二 消费力受挫 带来新市场
金融风暴让全球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受挫,会让很多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这正是中系车展现自己优势的好机会。上世纪能源危机给了节能的日本车一个发展空间,谁能说这次金融危机不是中系车走向世界的机会呢?如果中系车真正能够做到“物美价廉”,那么这就是一个机会。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认为:“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民族自主品牌向海外出口可能是个机遇,但是要看我们怎么做了:第一我们能不能提供更加廉价的汽车,他们要买更便宜的汽车。第二我们能不能生产更节能的汽车,这时候我们是有一些机会的。中国的生产成本更低,中国生产的汽车可能会在欧美市场占据更大的份额。”
国内市场更需要物美价廉的车型,8月份本报联手成都全搜索网站开展“你眼中的中系车”问卷调查,涉及自主品牌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以及消费者对自主品牌的消费信心等。来自全国各地消费者的823份有效调查问卷显示,92.8%的人表示愿意购买中系车,其中,57.1%的消费者因为其性价比突出而选择中系车。目前制约中系车市场份额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消费者对“品质的不信任”和“不能找到合适的产品”两个原因,一旦中系车在质上面有所飞跃,相信中系车会有更广阔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