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F3DM即将上市,这对于正处在全球金融危机阴霾下的中国车市将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现如今,在国内销售的新能源汽车仅仅只有丰田普锐斯、本田思域混合动力以及别克君越混合动力,就电动车而言,比亚迪F3DM绝对是唯一。
其实,从2003年投入研发到获得“准生证”,F3DM已足足酝酿了5年。经过5年的创新与积累,F3DM技术已经成熟。目前,F3DM在纯电动模式下可行使100km,最高时速可达160公里/小时。F3DM在比亚迪电动汽车充电站快速充电10分钟可充满50%,家用电源上慢充,9小时可充满,非常方便。用电的成本仅为使用燃油的1/4。
比亚迪F3DM主要是针对城市上班族推出,就目前情况下,双模电动车可以不依赖于充电站,不需要政府短时间内投入很多设施就可以实现“电.333
动车时代”。比亚迪双模车的概念很清晰,双模即两种模式,有电就用电动车,电用完了就自动转到混合动力,因此叫做DM。这比起大家所熟知的混合动力汽而言,DM双模电动车显然是更高一级的。
据比亚迪汽车高层透露,DM双模系统是一种将控制发电机和电动机两种混合力量相结合的技术,用户通过按键,就可以使车辆在纯电动(EV)和混合动力(HEV)这两种模式之间自由切换。这种技术的好处在于降低油耗及排放。目前而言,当今世界掌握双模技术的只有通用、丰田和比亚迪三家企业,但通用、丰田的电动汽车一次充电只能行驶25公里,通用的VOLT要2010年才能量产。而比亚迪DM电动汽车却能行驶100公里,同时比亚迪DM汽车还突破了反复充电、家用插座充电两大技术难关,这可以说是DM得以量产的最大保证。
对于预计15万元左右的售价而言,DM的杀伤力已经开始显现了。坦言,目前DM双模电动车没有竞争对手可以比较,如果非要扯上普锐斯等混合动力的话,那相差近10万元的价格已经可以完成消费者对于自主品牌的实际支持了。
电池起家的资本
诚然,对于电动车的技术,目前通用、丰田是完全可以达到的,甚至是在中国活得很憋屈的三菱汽车也都是可以努力做到的。但大家之所以只是在各大车展展出,是因为考虑到电池成本以及日后维修、保养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这些电动车自始至终没有进入到量产的阶段。如果说通用在努力要将VOLT尽快实行到量产阶段的话,这个时间是在短期内无法实现的,2010年,这是通用的计划。
即便说通用、丰田现在有能力迅速推出电动车,但实际上最终在中国销售的价格将会是极其高昂的,这很简单,对比一下合资品牌混合动力在中国的售价就知道了,更不用说若是以纯进口的方式。作为汽车产业的巨头,通用、丰田都深知目前在中国推动电动车将不是最合适的时机,说白了,不是没有技术实力,只是成本无法控制在量产的水平线,若不是如此,电动车时代其实早可以来临。
其实恰恰就是这一点,给了靠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机会。作为自主品牌,比亚迪对于中国市场的脉络是摸得很透的。与那些汽车巨头不同的是,早期的比亚迪是缺乏技术实力,在汽车行业中作为“新人”是不被看好的。但现在,早已今非昔比,比亚迪靠着做电池起家的老资本完成了技术的超越,在巴菲特注资后加速了电动车的上市时间表。
下月即将上市的比亚迪F3DM在技术上已经规避了很多电动车量产存在的问题,F3DM使用的是铁动力电池,原材料广泛、无污染、可回收,其耐热性、抗压性都已经通过国家测试,电池充电循环次数可达2000以上,电池的持续里程寿命大于60万公里。目前,整个DM系统的成本费用为5万元,产量提高后成本可大幅降低至3万元。这就是成本杀手比亚迪的厉害之处,其实不靠别的,核心就是电池的技术,这是比亚迪的老资本。
开创电动车时代
作为全新的技术产品,电动车必然需要有配套设施的跟进才能真正做到实用方便。就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有了利好消息。近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明确表示:“加快推动广汽自主品牌乘用车、深圳比亚迪电动汽车等项目建设。”更有消息人士透露,政府已就相关支持问题专门召开了会议,包括针对广汽和比亚迪。
不仅仅如此,比亚迪借助巴菲特注资进军北美市场的脚步正在加速,即便现在金融危机让底特律的汽车巨头濒临破产,但电动车的领先技术让比亚迪依旧充满信心。比亚迪会运用巴菲特旗下公司对美国市场熟悉的优势早日实现电动车入美。而巴菲特将帮助比亚迪制定在北美的战略,同时推进电动汽车战略在北美的落地,比如在北美建充电站,包括给电动车送五千度电,或者送五千度电的5%折等。
无论是在国内的试点,还是进军北美市场的庞大计划,比亚迪汽车都在做着一种颠覆性的尝试。电动车时代距离我们其实已经不远了,比亚迪用属于自己的方式造车。
现在,比亚迪要想的是,怎样去处理好电动车电池维修保养的成本问题,怎样去处理将来废弃电池的回收环保问题,怎样去提升核心电池外的汽车结构等复杂的问题。比亚迪开创一个时代,必然要去面对更多没有答案的问题,比亚迪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去回答这些问题。这是电动车时代来临的根本,这也是“敢为人先”必然要承担的风险。电动车时代已经不远了,希望这样的颠覆会给低迷的车市带来另外一种有益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