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14年的燃油税方案终于行将实施。
在石油企业看来,如果政策运转规范,这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因为至少从长远来看,困扰多年的成品油价格体系终于得以“流畅”并且“润滑”。
对于中石化而言,在国内外油价倒挂时期,每年大量的石油进口和炼化让其“伤痕累累”。
煎熬:与高油价肉搏的那几年
由于国内成品油终端价格受国家发改委的“限制”,所以,在国际石油价格高企的那几年,炼油企业不得不从国外进口高价原油,炼化之后,在国内低价销售。拥有30多家炼油厂的中石化,面对高油价首当其冲。
“中石化有85%的加工原油需要从国外进口,这样亏损也就最严重。”石油专家庞昌伟和行业内的多数专家一样,对中石化抱有“怜悯”之情。当国际原油价格逼近140美元/桶时,“中石化的效益点还停留在85至100美元/桶之间。”庞昌伟推算,“中石油的日子相对好过多了。因为中石油自己有油田,在上游领域可以实现盈利。”
中石化那段难过的日子,几乎“路人皆知”,同样,这种艰难也传导到了中石化每一名员工的身上。“中石化员工收入只有同类企业的1/3。”知情人士透露。
2004年开始,中石化便开始习惯这样的处境:由于国内成品油价格远不到位,上游业务承担巨额亏损,但同时需要保障社会用油,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效益与社会责任,需要中石化高层进行艰难地平衡。
清洁能源:价格与技术的权衡
2008年3月的一天,北京市各大加油站忽然排起长龙,因为公众已经得知,北京将推进使用欧Ⅳ标准的成品油,许多担心油价上涨的司机连夜排队加油。此时,发改委“站出来”辟谣:油价不会上涨。
“实际上,当时确实是计划调高北京成品油价格,可是消费者反应太大,因此,调高油价被迫推后。”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
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欧Ⅳ标准成品油供应商,中石化显得非常无奈。“按照当时的石油价格以及成品油价格换算,在北京加油的消费者几乎享受了买一送一的待遇。”上述知情人士透露。
这对于中国石油业的炼化和研发无疑是一个启示。未来的清洁能源技术,不得不考虑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消费者对终端价格的极度敏感,使得中石化时常思考技术与市场结合的可行性。
“花高价格办成的事情,不叫技术。真正的技术是实现低成本、高质量。”中石化新能源办公室主任覃伟中对记者说。
据了解,从欧Ⅲ到欧Ⅳ标准的成品油升级,每吨成本增加了200元,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是市场依旧反应强烈。于是,业内人士不得不从现有的价格体制来寻求解决清洁能源发展的办法。
改革:还有多少定价需要重来
“燃油税的一大进步便是开启了价格改革窗口。”石油专家庞昌伟表示,“如此一来,中国的成品油价格与国际价格进行了部分接轨,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据了解,燃油税的征收办法中,“当国际原油价格低于80美元/桶,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同步调整,当国际原油价格高于80美元/桶时,扣减加工利润率计算国内成品油调价额”。而与国际油价接轨,无疑意味着,在低油价时期,中石化将重回盈利时代。
成品油市场的改革,给了畸形的价格机制以“曙光”。其中包括清洁能源的重要一项——天然气。石油行业内部对天然气定价机制有这样的评估:“天然气的定价机制目前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法,由于与市场相关能源价格变化联系不够紧密,不能充分反映清洁能源价格水平,天然气价值就会被市场低估,传递给市场错误的经济信号,使天然气需求出现虚假增长。同时,天然气提供者成本不能合理补偿时,就会影响天然气的生产和供应。”
其实,这段文字的解读很简单,由于天然气的价格与国际价格脱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发展正在受到挑战。
正计划加大天然气生产和运输力度的中石化,似乎永远都有自己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