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1月份国产汽车产销统计数据,在此之前,乘联会抢先发布了乘联会版的1月乘用车统计数据。
根据中汽协的统计,包括乘用车和商用车在内的汽车总销量排行中,上汽、一汽和长安汽车位于前三位。
按乘联会的统计,上汽通用五菱是广义乘用车月度销量冠军,与中汽协的排名相符。在乘联会发明的狭义乘用车排名中,则出现了两个冠军,其中1月国内综合销售数冠军是东风日产,领先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批发数的狭义乘用车冠军则是一汽大众,东风日产只名列第五。
冠军只能有一个,怎么会冒出来这么多元月销量冠军呢?
受国家出台汽车振兴规划刺激,今年1月国内车市明显回暖,许多4S店的周转车全部卖光,甚至出现脱销。各乘用车汽车厂家的终端零售数量都远远大于当月的批发数量。
汽车厂家每月给中汽协上报的都是批发数,厂家把车卖给经销商,其产品已经实现了价值。汽车经销商一般有相当于一个月销量的汽车作为周转。正常情况下,每个月汽车厂家的批发数量和经销商的零售数量大体上差不多。但是由于今年1月的特殊情况,零售数也就是所谓终端销售数远远大于批发数。
按照行业标准,汽车销量排名以汽车厂家的批发数为基准。中汽协的统计真实反映了这一事实。
乘联会的全称是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是汽车生产厂家销售部门之间的一个联谊机构。乘联会的数据,是企业销售部门之间内部交流的信息,和国家统计局授权中汽协进行的行业统计调查,无论是权威性、准确性还是科学性,都是无法相比的。
统计学的基本原则是可比性。乘联会把批发数和零售数放在一起进行排名,违反了这一基本原则。乘联会发布的狭义乘用车生产商排行榜(1月国内综合销售数)中,东风日产等厂家用的是终端销量,而上海大众、奇瑞、吉利等厂家则用的是批发数。
从1月份乘联会的排名中可以看到,狭义乘用车销量前十名企业的零售和批发数,有8家是一个数字,显然数据不准。
按照国家标准,乘用车包括轿车、SUV、MPV和交叉性乘用车四种车型,乘联会把前三种车型集中在一起,称作狭义乘用车。正是由于乘联会生造的狭义乘用车概念,再加上把零售数和批发数混在一起,才出现了好几个冠军。
统计调查是一门科学,有着严格的标准,需要专业人员和技术手段,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干,也不是什么机构都可以随意发布的。
看来,汽车统计也要规范,才能维护汽车行业统计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原载:2月17日《参考消息 北京参考》作者:张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