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汽车-搜狐网站
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中国汽车产业 如何转“危”为“机”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三大汽车巨头濒临破产。欧洲、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汽车企业利润大幅度下滑。有专家指出,欧美国家的汽车业已经到了从“成熟”走向“衰退”的关口。2009年1月,中国汽车销量首次超过美国,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中国。

中国汽车市场似乎已经成了全球汽车企业的“救命稻草”。

  然而,由于核心技术不足、合资企业控制汽车业命脉,这些困扰中国汽车业多年的问题,到现在并没有得到解决。中国汽车业,还是没有真正学会独立。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中国汽车业将面临怎样的“危”与“机”?

  中国汽车业,问题与成绩一样多

  中国的汽车产业实际上正于一个快速成长阶段,比欧美要慢将近两个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咨询网CEO、首席战略顾问王洪亮认为,中国汽车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中国拥有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市场。连续十几年的GDP快速增长,使中国汽车业在短短几年间飞速膨胀,从2006、2007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市场。有专家认为,由于中国的人均汽车保有量目前仍很低,在未来五年之内,中国有可能会做到世界汽车市场第一。

  第二个特点是,通过合资方式,本土汽车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首先,从产业链来看,在汽车零部件上,中国企业不但要与合资企业配套,也要与自主品牌企业配套,甚至有一些零部件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的汽车体系。其次,中国汽车业产能大幅度提高,2007年,国内的汽车年产量达1200多万辆。第三,汽车销售渠道有了快速扩展,营销网络普遍全国。事实上,在过去二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的体系已经建起来了。

  然而,在高速发展过程中,中国汽车业的问题与成绩一样突出。第一个问题就是,合资企业控制着中国汽车业的命脉,自主品牌相对弱小。从产销量上来看,2008年,中国自主品牌略有下滑。特别是在乘用车市场,自主品牌在往年能占到30%左右的市场份额,2008年略有下降,仅在小排量汽车市场有一定优势。

  金融危机,“危”有多大

  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有多大?专家众说纷纭,有人大唱悲观论调,认为,中国汽车业的高增长时代一去不复返。有人则颇为乐观地认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将是我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最佳机会。

  数据显示,国内不少汽车企业2008年的经营状况不如以往。然而,从具体汽车企业的状况来看,2008年,在19家重点汽车企业中,有11家企业增长率高于2007年,8家企业增长率为负。一汽集团、重汽集团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超过二成;东风、宇通集团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均超过一成;而上汽集团、华晨集团、奇瑞和金龙集团等的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均低于上年。总体形势应该没有想象中那么糟。

  而按王洪亮的说法,似乎有些矛盾:就中国范围来看,汽车业受的影响很大。但是,相对全世界来讲,中国汽车业算是“受伤”比较轻的。

  应该说,宏观经济形势对汽车业的影响很大,毕竟“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各个行业都受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进一步说,一个国家的GDP走势与汽车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历史上看,如果一个国家的GDP增长特别快,汽车产业的增长速度往往会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从2003年起,中国的GDP几乎都是两位数增长。而从2002年起,中国汽车市场的超高速增长已经持续了长达6年之久,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但是,从这次金融危机来看,美国的GDP没有出现很大的跌幅,但汽车行业下跌的速度却超过了GDP下跌的速度。2009年,中国要为“保8”而奋斗,汽车业受的影响现在还无法预料。

  但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汽车产业受伤并不重,2008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还保持了6.7%的增长。相比之下,美国的三大汽车巨头已经处在破产保护的边缘,未来1~2年内,欧洲汽车业也不乐观。欧洲的豪华车偏多,经济不景气,豪华车的销量下跌最快。日本主要生产经济型汽车,但2008年丰田也出现了亏损。事实上,像通用这样的企业肯定更愿意把资源投入到更容易见到效益的地方。所以,中国的合资企业受到的影响可以用“喜忧参半”来形容。

  如何转“危”为“机”

  中国汽车业如何转“危”为“机”,是一个太大的话题。王洪亮认为,在宏观经济健康运行的前提下,中国切实提高自主品牌的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竞争力,才是最重要的。

  王洪亮表示,自主品牌的弱小和核心技术的缺失,这两个老问题,无法一蹴而就,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可以利用这次金融危机,与国外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把需要的汽车技术购买过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董建平认为,眼下,正是“抄底核心技术”的绝佳时机。

  对于董建平的这一说法,王洪亮并不认同,“这个观点是不切实际的。”他解释到,引进国外核心技术之前,必须确认,技术来了之后,我们可以消化它,然后与自己的技术结合,形成属于自己的成熟技术。然而,目前中国企业还不具备把国外技术转化为自身技术的消化能力,“好比一个笨孩子怎么学都学不会。”甚至,大部分企业的判断能力都成问题,无法判断一种技术是否值得投入,不知道买过来好不好,买过来以后能不能行。

  而J.D.POWER亚太公司中国区汽车调研总经理梅松林认为,眼下是“抄底人才”的时机,他说:“不仅是底特律的专业人士,在国外各行各业的人才中,都有愿意来中国工作的人。对此,王洪亮说,人才的引进比技术引进的难度更大。首先,汽车技术的突破是靠一个团队,现在,只掌握了一门技术是无法让产品更新换代的。中国汽车企业利润相对比较低,引进一个技术团队,中国企业能不能养得起这些技术精英也成问题。其次,中国企业的管理制度多半没有与国际接轨,把人才引进来,能不能管好,能不能用好,这都值得商榷。

  “危”与“机”的关节点,在于中国汽车业的发展战略。

  王洪亮认为,战略调整,主要有两方面,第一是经营思路的转变。中国汽车企业已经习惯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在整个产业发展非常快的时候,业界的风气是狂飙突进,有限的资金多半用于扩张,而不用来练内功,这种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在2008年9月之前,所有的汽车企业,无论是整车还是零部件企业,都按照快速发展的预期来考虑整个产业的发展。很多企业的投入甚至近乎一种赌博。

  而金融危机对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

  第一,过去一直采取扩张战略,通过金融危机,如何把扩张型的战略转变成一个度过危机的战略?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学习的,是时刻根据市场的形势变化作出未来中长期规划,而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捞一把就跑。中国汽车企业应该把更多的工夫花在建立中长期策略上,怎样更快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怎样做好自己的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品牌基础。如果既想做技术,又想扩大规模,实际上是南辕北辙,一定要有取舍。

  第二,似乎是老调重弹的问题,那就是行业资源的整合,企业的兼并重组。在危机时期,危也是机,有危就有机,对于那些有实力的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冲击不大的企业,金融危机必定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对于汽车业的兼并重组,经济不景气,大浪淘沙,最后活下来的企业往往是竞争力最强的。从历史上看,在各国汽车业发展过程中,在GDP高速增长的时期,汽车企业的数量也随之增加;相反,在经济衰退时期,汽车企业会急速减少。以美国为例,从1900~1920年,美国有几百家汽车公司;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汽车工业下降了95%,通用公司的产量也在2年内下降了50%。美国绝大多数汽车企业倒闭了,而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集团鼎立的格局,就是从那时候慢慢形成的。在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时期,日本也只剩下了10家左右的汽车企业最终活了下来。应该说,市场回调的时候,通常是一个行业整合的机会。

  因此,能够维持良好运转的企业更要扩大企业规模。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主动考虑一下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包括横向的重组和纵向的重组。纵向的重组,是企业把一些关键技术拿过来,控制在自己手里。对于零部件企业来讲,还有一个横向的重组,比如,做同样的东西,可以通过并购来扩大规模,包括市场资源、市场份额、生产能力等。

(责任编辑:田禹)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