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期报纸面市时,历时9天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车展也在一派歌舞升平中闭幕。车展虽也热闹风光地结束了,但在它为国人带来感官刺激的背后,车展的是与非更是媒体人需要思考的。
谨慎派>>>
卢芸 另眼看自主之“风光”,合资之“彷徨”
用“风光”二字形容今年上海车展自主品牌之表现,丝毫不为过。
相形之下,国际巨头的彷徨感被反衬得凉意更浓。比如,在通用面向全球媒体的新闻发布会上,通用的高层必须直面记者有关“破产”话题极为尖锐的提问时;比如,在E馆偏安一隅的克莱斯勒以小于上届的参展面积低调展示时;又比如,当菲亚特、雷诺直接取消计划时……
在遍览9大整车展馆后,竟难免忧心忡忡:自主品牌盛名难副,风光背后也许内心更加彷徨。
今年的上海车展恰逢国际车市寒潮,中国车市的坚挺犹如料峭春寒中的一抹艳阳。在此特殊时期,自主品牌之表现多少让人觉得自我膨胀有余,踏实稳当不足。百年造车史,中国从开始引入第一辆车到造第一辆车,再到自主研发制造第一辆车,不过短短几十年。很多核心技术对我们来说,依然需要不停去探索掌握。与国际成熟车企相比,其差距岂是一步能跃呢?
何况,那些车企巨头们虽然一边忙于解决内忧外患,一边也在给中国自主品牌暗暗施压。在通用、博世等多家整车、零部件企业的新闻发布会上,总会听到这样的言论:“亚太地区将成为我们全球战略的核心地区,而中国市场更是核心中的核心。”换言之,除了将生产工厂、研发中心向中国市场转移,同时还会继续挖掘中国市场的消费潜力。在这一过程中,质量更为可靠、甚至价格更为亲民的合资品牌车型,将抢夺自主品牌现有的消费市场。
而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说,还有更为漫长的路要走。有人说过,“努力,努力,再努力,胜利就很近了。”——但想胜利,只有先努力。
丁延吉 车展新境界离我们有多远
车展结束了,当我们还在诧异又有多少豪车被订购时,当我们还在回味保时捷、法拉利带来的感官刺激时,遗憾,依然弥漫而来。
那些爽约的车型。在本届车展前,雷诺、菲亚特、欧宝等一些车企纷纷宣布退出,尤其是一些原本已板上钉钉的车型也表示缺席。犹记去年北京车展上售价超过2500万元的布加迪威龙,自始至终都是媒体、观众的焦点,更有富豪在展出第一日将其购入囊中。然而,布加迪品牌却缺席了此届上海车展,这使得想一睹其风采或有实力购买超级跑车的人感到些许失望。
缺乏对技术的关注。本届车展上的新技术:丰田的G-Book、吉利的发动机、通用的新能源汽车……都应该成为技术亮点在车展上发光。但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厂商都把科技展品放在了不起眼的角落。也许相较其他五大国际车展,国人对技术的关注度较为缺乏,而更看重的成品和市场化产品,这不能不说是遗憾之一。
展台设计的差距。对于国际厂商和国内厂商展台的区别也成为众人的关注点。相较之下,个人更喜欢宝马和奔驰的展台,无论从布局设置到其产品展示方式都较为人性化;同时,大众和通用等展台运用的交互界面也成为观众了解产品的先进方式。但在自主品牌展区,观展方式相较要传统不少,作为年轻人的我而言,也希望在属于国人自己的展台上接触到新鲜的展品方式。
虽然此届车展中的展车总数量、进口车数量、全球首发车数量均为今年中的各车展之最,这对举办方来说是或许是“新境界”,但对参展商和中国车市来说未必达得到。抱着小小的遗憾,我们只能期待更多。
乐观派>>>
于大卫 市场有多大,车展有多强
记得2003年的上海车展引发了中国汽车界的热烈争议——上海车展距离世界一流车展究竟还有多远;而在今年全球车市低迷唯有中国市场强劲背景下,上海车展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世界级大展。
2003年的上海车展虽热闹,但却被认定含金量欠缺,其原因是几乎没有首发车和概念车,这一情况在今年得到明显改观:全球首发车五款;区域级首发车60余款;概念车34款;豪华车近20款……跨国巨头看中的依然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这一点在车展现场得到了证实:保时捷在上海车展上的全球首发车Paramera,在短短30分钟内便销售了19辆,而劳斯莱斯、宾利等顶级豪华车同样接到了不少订单。
值得高兴的是,在本届车展上各车企均对市场表现出了足够的信心,老总们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所用的最多词汇也由“谨慎乐观”变为“信心十足”,目前业内普遍认为今年车市的增幅将不会低于15%,这在全球汽车业普遍萧条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珍贵。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发现本届车展吸引了大批国外观众的目光,这其中不乏世界顶级汽车人才。长安汽车集团总裁徐留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长安集团正以较小的代价“抄底”汽车人才,其兴奋地使用了“狂揽”一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透过本届车展,我们发现多数国内车企已经有了足够的危机意识,大家更愿意把钱花在刀刃上。多数车企已大幅降低出差标准,甚至有的企业高管也“屈尊”与普通员工住在同一级别酒店中。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使整个汽车行业充满浮躁气息,而世界大环境的不景气也让中国汽车业开始深刻反思,这将有利于真正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
市场在哪里,车展在哪里;市场有多大,车展有多强!上海车展是否成为世界级车展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重要的是中国汽车要以本次车展为契机,真正做强和做大!
江昭融 要想红,先得“绿”
如果你手里重仓持有了一支股票,那么你的期望就是它能长红不绿。而在本次车展上,绿却是决定一个展台够不够红的先决条件。从E4馆走到W5馆,让我深刻感受到,绿色环保车已呼之欲出。
数据最牛的绿色展台——中系
或许只要你能想到的中国品牌都带了自己的电动车来上海。如果不讨论电池寿命、整车匹配性,以及那些需要数年测试才能磨合严密的技术,光看数据,中系电动车的成绩最漂亮。多数参展产品的最高时速超过了100公里,续航能力在100-300公里,电池充电能使用220V电源,半小时内可基本完成充电……这些数据对于多数欧美日电动车企业来说,都是无法承诺的。展出或许只是一种姿态,但只要政府政策一出,这些电动车产品必如雨后春笋而出。
最有噱头感的绿色展台——日系
日系三大品牌本次推出的主流量产新车并不多,因为,绿色新能源技术成了他们布置展台的最大噱头之一。以混合动力第一形象示人的丰田,以及首次联合参展的本田都也打着绿色牌。在欧版雅阁和新奥德赛的展台中间,最耀眼的一部本田INSIGHT混合动力车,据称“这就是丰田普锐斯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而另外一辆则是利用自然能源从水中分离出氢气作为燃料的清洁能源车,宣传上明显以技术为荣。简言之,市场、技术,要什么有什么。
最吃力不讨好的绿色展台——美系
听过通用汽车全球副总罗瑞利对中国新能源技术的评价就知道,通用的绿色战略为什么会磨难重重。美国人仍在祥林嫂般地强调着他们的“技术世界第一”、“电池寿命世界第一”、“整车匹配世界第一”。但是达到这些“第一”消耗了美国人太多时间,居高不下的成本使得他们在量产新能源车方面步履维艰。
大家都知道,新能源车推出的时机还不成熟,很多阻力在限制其真正上马。但本次车展至少能看到,经过了许多年新能源各个“流派”的争论之后,中国的新能源车将以电动为主流已经是比较明确的了。
李佳丽 09年,中国市场成为战略重地
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给车企们带来巨大压力,相对全球各大车展的缩水,此届上海车展呈现出空前盛世,中国市场亦成为战略重地。而从此届车展各品牌展台表现来看,这股中国风的风向与力度不可小觑。
各展馆集聚人气指数最能说明消费市场的需求。顶级豪车依然人气最旺。奥迪展出13款车型,并表示将加大新车投放力度;宝马依旧寻求运动操控与奢华具备的差异化竞争;奔驰的亮点在于典雅高贵的展台氛围,牡丹花开富贵,数十位名模从展台二层缓缓而下,贵却不俗。
几乎与之平分秋色的是国内的自主品牌。奇瑞与吉利同样以超大的展台、众多的新品牌、以及新车型吸引观众。观众的表情似乎表达着:自主品牌勇气可嘉,值得一看。对自主品牌而言,卯足劲在车展来个豪华亮相,要的也就是这个效果!
相对而言,合资品牌的展台低调很多。对于出镜率高、新鲜指数较低的车型,究竟拿什么吸引观众?或许稍显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日后发展,究竟是抓销量还是争利润,或许企业本身还在纠结、观望。
有数据显示,本次上海车展盛况可以赶超五大顶级车展,堪称世界车展的第六大。诚然,我们为国内车市现状感到欣慰,但数据之外,我们更希望车企看到机遇。除去政府主导的救市政策,如何持续刺激市场,车企们还需努力作为。
|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
闲逛到此
有点兴趣
强烈关注
想要拥有
品牌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