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新闻 > 国际企业新闻

“本土化”生产 是后来者居上的惟一通途

2013年05月16日17:47
来源: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作者:管宏业

  一连串雄心勃勃的投资计划,再次将中国车市推至舆论关注的最前沿。包括英菲尼迪讴歌捷豹路虎、Jeep以及雷诺在内的跨国品牌,正紧锣密鼓地筹划在中国的本地化生产事宜。

  尽管最初的汽车合资迄今已经将近30年历史,在华已实现本地化生产的国际汽车企业超过35家,但觊觎于中国庞大并仍然在不断膨胀的市场规模,跨国车企对在华生产依然兴趣不减。

  毫无疑问,本地化生产是扩大市场份额、实现规模化盈利的必要前提,但问题在于,对于这些后来者来说,还有多大的市场空间值得他们付出动辄数十亿元的投资?

  前景相对乐观,特别是基于国内市场对高档车消费热衷度不断攀升,就连一向保守谨慎的日系车企也做出了本地化生产的决定。

  最新的消息是,上月的上海车展上,本田汽车全球CEO伊东孝绅首次明确,旗下的高端品牌讴歌将在在中国本地化生产。

  相对于整体车市7%的增幅,去年国内高档车增长12%。按照麦肯锡的预测,中国的高档车市场将以12%的幅度增长,到2020年达到300万辆。倘若如此,中国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到2020年达到欧洲高档车市规模。

  没有理由再拒绝本地化生产,德系车企结结实实地让后来者尝到了后悔的滋味。以2012年为例,奥迪全年在国内销售40.58万辆,同比增长29.6%,宝马销售30.32万辆,同比增长39.7%,奔驰销售19.6万辆,同比增长1.5%。三大品牌的销量体现出了国内消费者对于豪华品牌车型的需求在不断增长。

  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增长,中国已经相继成为奥迪宝马全球最大的市场,更让后来者羡慕的是,在刚刚过去的一季度里,来自中国的利润分别占到了大众宝马全球利润的50%以及三分之一。

  先来者的成功刺激着后来者的神经。本地化生产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降低售价,不仅在于可以避免25%的进口关税,更在于就近、就地生产销售所带来的人口、制造成本节约,成本削减后带来的价格降低,必然相应提高竞争力。

  问题在于,对于后来者特别是日系高档车来说,中国车市的马太效应已经显现,特别是在高档车市场,领先者的优势地位更加稳固。2012年,德系三大品牌奥迪宝马奔驰在中国的合并销量超过了100万辆,占中国豪华车市场80%以上的份额。作为对比,排第四到第六的3个高档品牌——雷克萨斯路虎凯迪拉克的合并销量只有14万辆。

  到2015年左右,奥迪在华产能将达到70万辆,宝马奔驰也将分别达到40万和30万辆,再加上庞大的进口车选择,领先者的优势对于后来者而言简直是可望而不可及。

  当然,后来者也不是绝对没有机会。毕竟,还仅仅是3年前,谁也不可预期德系与日系在中国会出现如此大的形势逆转。在一个高速发展、并没有形成固定消费模式和文化的市场中,后来者的机会总是出现在不预期里。

  在笔者看来,后来者国产,首先面临的第一个调整就是定位。本地化生产的最大收益点就在于拉低价格,倘若定位依然高高在上,势必曲高和寡。

  简而言之,对当前的日系高档车以及Jeep、雷诺这样的纯进口车来说,定位越高端就越不容易放下身段,但是在现今的国内市场,消费者对于价格更加敏感,就连奔驰宝马也进入了20万元区间。从现在至国产的二三年时间内,调整定位是战略先行的必然。

  其次,对之前以北美消费者价值取向为导向的英菲尼迪讴歌以及Jeep而言,检验其在中国的本地化一个标准就是:从产品设计之初一直到零部件采购,是否将全价值链条放在中国进行。领先者的经验已经表明,没有全价值链的本土化,就谈不上生产消费的中国化。倘若在设计以及价值取向上无法取得合作伙伴以及消费者的共鸣,就难以在华取得成功。

  而这些,正是后来者必须明鉴的国产前提。

  英菲尼迪换帅 国产快马加鞭

  在已经确定即将国产的跨国车企中,英菲尼迪所披露的信息相当详尽务实,这反映出英菲尼迪对做大中国事业的渴望。

  就在月初,13家零部件供应商(包括4家财富500强公司)同意共同投资64亿元在襄阳建设工厂,为在襄阳生产的英菲尼迪轿车供应零部件。可以确然的信息是,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将从明年开始生产两款英菲尼迪车型,即Q50和QX50。

  更吸引人注意的是,5月1日开始,原华晨宝马营销高级副总裁戴雷正式在英菲尼迪中国事业总部走马上任,担任总经理一职。

  业界对戴雷充满期望,这个在中国求学、娶妻、打拼十余年的中国通,凭借丰富的高档车经验,或许正是现阶段英菲尼迪做大期望下的合适人选。

  在华晨宝马就职10年间,戴雷取得成绩有目共睹,其间,宝马在华销量提升了约20倍,经销商数量增加70余倍。

  接受英菲尼迪,戴雷面前的担子并不轻,2012年,英菲尼迪在中国市场销量约为1.6万辆,比2011年(1.9万辆)大降了16%。这与英菲尼迪之前宣布的2017年达到20万辆的目标相差甚远。

  宝马英菲尼迪情况不同,二者品牌基因各异,倘若戴雷能够将英菲尼迪拉出低谷,将为其丰富的中国履历中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菲操刀Jeep落户长沙

  不能不佩服菲亚特-克莱斯勒的联合CEO马尔乔内的胆识,本已经摇摇欲坠的克莱斯勒汽车,在他接手后已经显现出复苏的气息。

  特别是在对待中国本地化生产事宜上,马尔乔内完全没有欧洲人固有的那种慢半拍的性格,而显出亚洲化的积极务实。

  数据显示,2012年Jeep在中国增长达107%,今年一季度增长27%,中国已经成为北美之外第一大Jeep市场。

  马尔乔内表示,国产将带来很多优势,包括对本地市场快速反应、成本的降低以及市场份额实质性提升。

  按照广汽克莱斯勒达成的Jeep国产意向,Jeep将在广汽菲亚特的框架下国产,投资也由广汽菲亚特直接进行。

  最新的消息是,Jeep国产很有可能是导入广汽菲亚特长沙基地。

  闪电“落地” 讴歌力求改变

  讴歌在中国低迷有目共睹,2012年,讴歌在华全年销量仅为干瘪的4位数——2300辆,甚至还不及奥迪一个经销店的量。

  讴歌没落至此,问题并不复杂,就连本田全球社长伊东孝绅访华时也承认,讴歌之前在对华战略上持有傲慢态度,以至于无论在车型引进方面抑或推动本土化进程,都慢于对手。

  对中国这样井喷式增长的市场来说,产品引进速度和产品线的丰富程度,往往决定了成功的几率。而显然,讴歌没有意识到这点。它坚持的是本田所奉行的“精品策略”,对某个细分市场开发一款畅销的车型。而这点在消费层次多元的中国显然行不通。

  直到今年上海车展期间,在事前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伊东孝绅首次公开对外宣布:目前讴歌的国产相关准备工作正在筹备之中,首款国产产品将进行针对性开发,计划在未来3年内上市销售。

  显然,这么仓促的决定与本田以往的“慢”形成了鲜明对比。提前3年宣布国产,很大部分原因在于提振经销商的士气与信心。

  虽然3年国产预期依然遥远,但这一次,已经算是讴歌在华战略最清晰的一次,这也正是长期经营讴歌品牌的经销商们最希望看到的。

(责任编辑:宋双辉)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