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笑寒松:中国车市变格局 得西部者得天下

2013年06月21日07:17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笑寒松

  中国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近日联合发布《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2013年修订)》,将鼓励领域拓宽,并将在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不再鼓励的汽车整车制造作为西部各省(区、市)鼓励类项目。新目录将于6月10日起施行。

  发改委网站刊登的新闻稿称,鼓励外商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符合环保要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严格限制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方面是发改委等部委不断警告汽车产业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出台鼓励外商投资整车的政策,这令人惊奇的政策转变葫芦里卖的究竟是什么药?

  西部建厂已成新趋势

  在汽车界,以前是谁掌控了东部谁就掌控了汽车市场,而现在是谁掌控了西部谁就掌控了汽车市场,西部目前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核心地点,重庆成都又是西部经济增长最快两个城市,尤其是重庆长安汽车、长安福特力帆汽车的大本营,重庆目前的各项汽车产业基础设施完善,被列入整车制造鼓励范围被外界视为理所应当。这让人想到近期火热全国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成东青其中有一段讲话真的很精彩,“我在来时的飞机上,把这本书背下来了,这是我18岁时就学会的技能,那一年,我背下了整本英文词典,我希望你知道,在中国学生里,我只能算作资质平庸,中国学生非常擅于考试,你们无法想象,中国学生为了赢得考试所付出的辛酸,你们不了解中国。”笔者引用这个典故,其实也只想说明一件事,西部在改变,但很遗憾,我们却一直认为它没有变(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城市建设规划等)。

  其实在政策出台之前,汽车项目进军中西部的趋势已经显现。此前,包括上海大众在内的多家合资车企已经将产能扩建项目选在中西部。据笔者粗略了解,新疆乌鲁木齐、璧山、绵阳南充西安榆林、宝鸡、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柳州、曲靖、兰州、遵义、石嘴山均有整车项目或规划中的整车项目。可见,汽车产业在东部地区逐渐趋向饱和,车企想要在东部建厂,势必需要支付比前几年更贵的地价、人力等成本,而中西部相对来说没有这些压力,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正是要把汽车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从东部导向到中西部去。

  新能源初现锥形

  值得注意的是,从目录中还能看出未来新能源汽车燃料的其中一个方向。在贵州的鼓励项目中,有一条是“利用甲醇开发M100新型动力燃料及合成氨生产尾气发展新能源”。用甲醇代替石油燃料在国外已经应用多年,甲醇汽车控制系统技术都已经很成熟,世界上已有70多个国家,不同程度应用甲醇汽车,有的已达到较大规模的推广。贵州省煤炭资源丰富,煤制甲醇技术已成熟,去年贵州省已形成甲醇产能160万吨左右,产量52.1万吨,开工率为33.2%,每位使用甲醇汽油的车主将得到毎升0.3元的政府补贴。 当下,石油资源匮乏,发展甲醇燃料,符合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更有利于发展贵州省资源优势,调整煤化工产业结构。

  本土车企影响不会很大

  有评论认为,此次政策风向的转变更是为了吸引海外投资,而非出于汽车行业本身需求考虑,这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并使得本土车企更加难于同外资车企竞争。笔者不这样认为,按照国内“一家跨国车企只能与两家本土车企合资”的政策规定,目前大多数跨国车企已经用完了两个合资指标,不包括豪华车品牌,剩余一个合资指标的国际汽车大品牌还有福特日产菲亚特。可以预见,它们选择第二家合资伙伴时一定会考虑到中西部市场的后发潜力及低成本优势,这或将打开跨国车企与本土车企合作的新一轮热潮,吼了多年的西部大开发,这次恐怕来真格的了。

  如何控制产能过剩风险

  随着国内汽车消费快速向西部城市渗透,对地方经济而言,汽车产业能够在短期内带来重大利好。汽车产业不仅是当下经济结构中规模大、带来较多税收的为数不多的行业之一,更能够在就业形势不断趋紧的情况下拉动就业。不过,令笔者担忧的是政府总是采取行政手段鼓励或限制投资并非好事。当前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应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行业整体发展水平,鼓励规模扩张或加重产能过剩。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汽车制造工厂在西部地区“拔地而起”,会有更多的汽车从位于西部地区的工厂“开赴”市场。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些省市缺乏长远布局,地方投资各自为政,总体上缺乏协调,从而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

  解决我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应该依靠市场机制,而不是强化审批。所谓市场机制就是把以经济规模作为主要依据的审批制度,转化为社会性管制的方式,监管方式由前期审批转到事中或事后,才能真正解决我国汽车产业产能过剩

  版权授予搜狐汽车,未经授权,请勿转载,转载须注明作者及出处。

(责任编辑:翟赫)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