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耀东 在企业官网上,华泰汽车集团对自己的描述是:总资产120亿元、拥有SUV、轿车、客车及动力总成四大产业平台,具备35万辆整车生产能力,目标是,到2015年拥有5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成为中国自主汽车第一品牌。
看上去,这很像是个实力强大、信心十足的汽车集团。但是官网上没有说明的是,目前华泰汽车的年销量仅为3.5万辆,约为其产能的10%。最近,正是这家90%产能放空的车企,传出了要收购天汽美亚,在天津扩产建厂的消息。如此不合常理的行为,自然让业界猜想华泰的真实目的是“买壳”(通过购买有生产资质的车企,待升值获利)和圈地。
买壳圈地,这不是华泰汽车的首创。事实上,华泰、众泰等一批车企都曾利用各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急迫心情圈地升值。对于这类如同游击队般在地方间寻租获利的企业,很难将其划在车企行列里。他们或许是成功的生意人,但不是汽车企业家,因为汽车已不是其主业。我很想知道,在华泰汽车的120亿元资产中,有多少土地资产。
仅从商业逻辑角度讲,华泰们无可厚非,只要其不违法。应该反思的是那些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们,稍加判断,他们就该知道,这些车企游击队所画的饼,很难实现。
汽车是块唐僧肉。成功的车企意味着就业和税收。因此,吸引车企入驻成为众多政府招商办的金牌政绩工程。曾听一位车企高管私下讲,他们在某地建厂时上报给政府的预估利税数字,被层层加码,最终在见报时,这个数字被翻了4倍多。
由此带来的负面作用是,车企被有些地方盲目追捧和保护。轻者,强令要求公务车只能采购地产车;重者,不顾整体汽车行业产能过剩的事实,盲目上马。
由此,我们看到,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还能异地扩产,而优质企业却在为资质问题苦苦挣扎。典型的例子是被吉利收购的沃尔沃曾迟迟难以国产,劣币驱逐良币,如此僵化教条的审批制度,难怪李书福要骂娘。
可以预料,在现行模式下,买壳和圈地将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但奉劝华泰们,要想成为中国自主汽车第一品牌,还是得扎扎实实做好产品。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