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自主品牌车企出口遇上阻碍 政府须予扶持

2013年08月19日10:07
来源:中国商报

  “堤内损失堤外补”,这是之前自主品牌应对车市低迷的主要策略之一,而现在出口的不断下滑让自主品牌失去了又一个抵御“寒冬”的屏障。

  7月汽车企业出口为7.99万辆,比上月下降5.4%,与上年同比下降11.6%,环比、同比双下滑的数据进一步拉大。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共出口48.68万辆,比上年同期下降0.6%,从今年来看,我国汽车出口整体形势出现下降趋势。

  相关汽车企业表示,出口市场需求低迷、贸易壁垒和人民币升值是造成出口下滑的主要原因,并且下半年情况也不会太好。

  目前,作为世界汽车第一产销大国,中国汽车工业正在寄望于由大变强,而走出去正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阶段,此次出口下滑表明,我们距离参与国际竞争的水平还很远,与在国内遭遇的情况一样,要想在海外市场站得住脚,同样需要练好内功。

  屏障失守

  中国汽车出口的首次下滑出现在5月份,出口为8.64万辆,比上月下降3.4%,比上年同期下降16.1%。6月份也没有出现好转。据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份汽车出口8.44万辆,而去年同期则是10.74万辆,同比又出现21%的下滑。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对此表示:“现在看来,出口同比下降并非偶然。其中,主要出口目标国经济形势不景气是主要原因,另外人民币的升值也对汽车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吉利汽车新闻发言人杨学良还表示,吉利销量的下滑与日元贬值关系巨大,日元汇率贬值反映在汽车上就是日系车的价格下跌30%左右,影响了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向来见长的性价比。

  可以说,海外竞争的加剧让自主品牌这一道屏障也面临失守的危险。

  合资威胁

  除了大环境,国内合资品牌也成为自主品牌出口新的竞争对手。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前5月,我国乘用车合资企业出口量同比增长17.4%至4.95万辆,占中国乘用车总出口量的20%。不难看出,在当前合资品牌产能过剩的前提下,合资企业必然会将出口事业提升到新的战略层面,并对自主品牌在海外的发展产生巨大冲击。

  例如上海通用等合资车企出口数量正在逐步增加,甚至北京奔驰也曾经出口过长轴距车型。因此,可以看出,跨国车企通过在中国研发出一些其他区域无法制造的车型,以满足周边地区市场的需求,这一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而这些市场往往是与中国市场有一定相似度,也与自主车企出口的目标市场有所重合:同样是锁定非洲、南美、亚太等地区。

  因此,自主品牌在合资品牌的挤压下,国内外市场腹背受敌的格局已经形成。

  国家意志

  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自主品牌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迫切需要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影响力,以便更好地确保其国内外的市场地位。

  目前,我国自主品牌海外战略正处在尝试在海外投资建厂的阶段。总体发展从最初贸易方式,开始大规模地转变为在当地设立组装厂,进行本土化尝试。

  这一过程虽然伴随着当地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风险,但也无法回避,同时,中国车企在产品质量以及品牌方面的提升也要同步进行。

  只是在企业努力的同时,也需要国家意志的参与,曾经有自主车企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有些需要政府层面的对话才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让企业自己去做难度非常大。”

  众所周知,日本和韩国汽车业的国际化之路中,一直存在其政府扶持的身影,而在中国不仅国内没有对自主品牌的“特殊照顾”,在车企征战海外市场的过程中,也没有政府搭建的平台。

  自主品牌要走出去并且走得好,需要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责任编辑:杜纪栋)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