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汽车评论 > 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进阶2014中国汽车再出发 提升内在竞争力

2013年11月18日07:23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张耀东

  这是一个兴奋中夹杂着不安的年份。

  仅从统计数字看,2013年的中国汽车业出乎意外的好。前十个月,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增长了13.58%和13.47%,相当于GDP增速的1.8倍。原本预计中的“微增长”,变成了“快增长”。在国家重要的支柱型行业里,汽车业也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但在具体的企业层面,不安而导致的压力感并没有因为两位数的增速而减弱。本报所接触到的车企负责人中,大多数都感慨于今年车市竞争压力更大。业绩虽然尚可,但在执行中如履薄冰,尤以自主品牌为甚。

  一面是丰盛的果实,一面是采摘果实时的战战兢兢。2013年,中国汽车就这样的累并快乐着。这或许也是中国汽车市场逐渐步入成熟期的一个体现。

  按照经济学的含义,成熟市场是个相对概念。在成熟市场条件下,机会被高度稀释,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而各企业的发展战略趋同,企业间竞争从单点扩展到整体。

  车企的不安感,是行业逐渐步入成熟期的烦恼,表面上是来源于更为紧迫的市场竞争,而深层次则是模式性的成长问题。可以说,经过2011和2012连续两年的微增长后,中国汽车已然褪去野蛮增长期的粗犷,而生产、研发、营销等更为精细化的体系管理能力正在构建中。

  在新一轮增长期,整个行业需要审慎思考的是,如何真正意义地提升内在竞争力。自主品牌车企需要考量的是,是否能够真正地打造出具备国际水平的产品,走出低质低价的死循环;而跨国公司,则需要把尊重中国市场、信任中国伙伴、满足中国消费需求做到实处。

  2014年,再出发的中国汽车或将有着更为光明的市场业绩。我们认为,2014年有望成为中国汽车的进阶之年。行业的进阶,不仅仅是指生产规模的扩大、效益的提升,更是一种不同于以往粗放式增长的成熟态度和理性力量。

  正因此,借广州车展之际,本报制作了特刊,以图展现主流汽车企业在产业布局、品牌形象、技术导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进阶之路。车展特刊分为两次刊发,这期以跨国品牌和合资企业为主,而下期则着重报道在重压下艰难崛起的本土力量。

(责任编辑:黄远萍)
  • 分享到:
返回汽车首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