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评论 > 汽车评论 > 产业评论

错失发展良机 日系车企还能拨雾见日吗?

2014年03月11日15:58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张嫣

  来源:汽车商业评论

  2013年中国车市近2200万辆的产销量是一个令汽车从业者们兴奋的数字,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扩大的市场中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比如日系汽车企业。自2009年日本政府发声“买下钓鱼岛”之后,日系车企在中国感受到了比地震更为强烈的危机。

  尽管在2013年最后几个月,诸多日系品牌相较中日关系跌到谷底的2012年岁末,销量都有了很大攀升。但盘点2013年整体销量,日系乘用车的销量占总体比重仍比2012年有了进一步下降。

  而借中日关系紧张之际,德系、美系等企业在中国开始追赶甚至超过日系。2012年,德系乘用车销量由2011年的16.48%上涨至18.44%——第一次超过日本,名列外资品牌第一位;而去年,德系乘用车依旧以占销售总量18.81%位列第一,日系汽车企业则微弱下滑至16.35%。

  由于中日关系紧张,中国消费者出于抵触情绪及财产安全的考虑,停止或暂缓购买日本品牌轿车,也因此,其销量占比近年来一再走低——在2005年前后,日系占到中国汽车销量的36%,是欧洲品牌的2倍,是美国品牌的3倍。彼时由于大众集团在华表现不佳,其市场份额则逐渐被本田(Honda)、丰田(Toyota)和日产汽车(Nissan)等蚕食。

  相较8年前的高峰时期,今日的日系汽车销量占比下滑了将近20个百分点。而这对于日系汽车企业而言,的确是个悲剧——因为在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全年乘用车销量仍不足400万辆,不足2013年销量的两成。两相比较,占比下降的损失,无疑是巨大的。

  在2005年至2010年期间,恰逢中国汽车市场的高速发展期,但回首这一段时间,日系车因秉持着保守的本土化战略而发展步伐缓慢——产能投放不足、车型种类少等一再被人诟病,而份额也一再下跌。

  此后,丰田本田等公司似乎开始觉醒,相继发布了积极的中国战略,并在不同场合表示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但政治因素却突然成为它们面前无法跨越的难题。

  在最初,日系企业显然没有意料到中日关系紧张会带来如此大的负面影响。2005年和2010年也曾发生大规模的反日游行,彼时也出现过抵制日货的情况,但不久之后事态就平息了。而2012年日本政府的“购岛”行为却使敌对情绪持续发酵并不断蔓延,也正是在那时,日本汽车在华销量锐减。

  2012年全年乘用车销量TOP10,只有东风日产排名第六,一汽丰田位列第九,广汽丰田广汽本田东风本田等日系代表车企悉数缺席。日系车在2012年最后四个月遭遇的强烈打击直接拖累其全年销售业绩。

  2013年,各大在华的日本汽车企业都在努力恢复其产销量,却难挽颓势。2012年上半年——钓鱼岛事件发生前,日本三大汽车公司(包括日产在内)在中国的市场总份额超过了25%,而2013年同期相比却下降至15%。

  面对目前的情况,各大日本汽车企业在2013年也采取了一定的应对措施,但在中日关系风雨飘摇的今日,猜想其未来,认为其终将“逆市崛起”者有之,唱衰日系者亦有之。实际上,以日系品牌的实力、产品与发展规划而言,“回归”并非难事——但这一切仍取决于中日关系是紧张还是缓和。

  但《汽车商业评论》认为,无论如何,日系已经错失了一个发展良机,而未来其在华发展是否顺畅,决定权却并不握在它们手中。当然,东风日产或许是个例外,比如它在极端的情况下,未来或许可以悬挂启辰的车标。

(责任编辑:崔娜)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搜狐汽车 | 新车 | 导购 | 试驾 | 行情 | 车型大全 | 产品库 | 经销商 | 二手车 | 车型对比 | 汽车广播 | 手机客户端 | 汽车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