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张少华:拥堵费不是救命稻草 要有承载率

2014年04月11日07:40
来源: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作者:张少华

  一招不灵,再抛出一招!

  北京明年或择期开收交通拥堵费的消息,日前奔走各大网络、纸媒。

  2014年北京排堵保畅工作方案中指出,今年年底之前将研究城市低排放区车辆使用政策,以经济手段调控小客车使用强度。有关低排放区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政策,正在研究当中。

  桃然之父与许多人士一样,对城市管理者即将祭出的新招,报以怀疑的态度。

  原因在于,首先,出行刚需决定了高峰时期的车流量增大。在公共交通不给力的情况下,除私家车出行以外难以有更加舒心的替代方案。在此语境,用所谓的经济杠杆去调节车流、减少拥堵,或许只是一厢情愿。其次,大量的豪车和公车对收费并不感冒,高强度的使用可能涛声依旧,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的局面未必能立竿见影的得到明显改观。因此,征收拥堵费可能既不能治标更不能治本。

  拥堵费难保公正

  可以想象,如果拥堵费征收额度低,那么将难以对刚性出行产生较大触动,届时局部道路的拥堵会依然故我;而倘若拥堵费征收额度过高,那么又将形成新的不公,让人担忧缴费通行的城区路段有演变成为豪车和公车VIP专道的危险。

  但一项良好的政策,应当具有与之俱来的公平和公正。在任何情况下,政策不应带来民怨的副作用,公众平等的出行权力应当得到尽力保障。

  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拥堵治理之举,需要亲民智慧。

  应当看到,交通拥堵并非单单只因为车多,而改善道路交通状况亦并非只有收费“华山一条路”。对于中国车主来说,缴纳的这费纳税还少吗?!消费税、增值税、购置税、燃油税、车船税,油费、停车费、维修保养费、保险费、过路过桥费等,用车的负担本已不小。美其名曰的“经济杠杆调节”,不能成为收钱的好名头。收了钱就能保证不堵了吗?

  改变过于集中的城市功能,做到政经文体卫优质资源的合理分布,同样能减少车辆行驶的集中度;增大核心城区周边便利的公共交通换乘点和免费停车场,对减轻城市中心地带道路交通压力亦大有裨益。而诸如此类的治堵思路,却能更便民、利民,自然也更亲民。

  避重就轻、简单粗放的试图收取拥堵费来疏通交通的做法,只能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疏民之举,且可能有陡然加剧相邻路段交通压力的副作用。

  应当考虑承载率

  通过“有关低排放区收取交通拥堵费的政策正在研究”的表态,拥堵费的征收似乎已经如箭在弦。

  桃然之父想说的是,既便是要收,也要区别对待,与车辆乘载率、车辆尺寸相挂钩,以良好体现鼓励节能减排的大方向,尽管这一差异化收费政策可能增大管理成本。

  比如,大量排车、乘载率低的车辆加剧了城区的拥堵和污染,是急需引导的关键主体,也是征收拥堵费应当首先纳入的重点对象。

  这亦是国际上采用的有效做法,像首开征收拥堵费先河的新加坡当初就规定,乘载不满4人的车辆进入市中心必须缴纳拥堵费,达到4人的则可以免除。

  与此同时,在国外,体形庞大、占用更多道路资源的豪华车,常常被征收更多的费用。

  通过非一刀切的收费政策,能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既能提高道路使用效率、减轻交通拥堵的程度,又能有利于遏制车辆趋向高档化大型化盲目攀比的奢侈之风,树立与环境承载力相和谐的出行观、消费观。

  倘若实行“一竿子打一屋”的普遍征收拥堵费的政策,势必将增加普通民众的用车压力。

  公共交通要跟上

  尽管北京在继续实施更严厉的机动车总量调控措施,但汽车保有量依然在增长。

  这就需要尽可能的创造方便、舒适、快捷的公共交通体系,吸引和鼓励居民利用公交出行,持续提高公交利用率和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实现城市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但是2013年北京公交车出行比例在居民各种交通出行构成中(不含步行)已经连续三年下滑,只有四成多。这与国际上一些国家高达80%左右的公交出行比例,相差甚远。

  此种格局,主要是因为公交线路不合理、换乘麻烦、高峰时段异常拥挤等因素造成的,相关部门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在公共交通运行速度、线路规划上继续改进。否则,更多的承载率较低的私家车出行,将会使路网面临拥堵的严峻压力。

  而与此同时,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问题亟待破解。奥运会后“尾号限行”延续、2011年实施“史上最严格”车辆限购以及之后大涨重点地段的停车费,交通拥堵非但没有缓解,反而依然故我甚至愈演愈烈。年报显示,2013年北京道路交通运行情况还不如2012年,工作日车主平均每天要堵在路上1小时55分钟,比2012年工作日日均拥堵时间同比多了近半小时。数据表明,北京机动车排放的PM2.5约占全市PM2.5排放总量的22.2%,机动车减排工程是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

  在当初祭出诸如“限行”、“限购”、“涨价”政策、传出缓堵成效初见端倪、官员们弹冠相庆之际,百姓们同样也雀跃欢呼,以为付出的“被限行”、“被限购”、“被涨价”的让渡代价有了自身出行环境更通畅的回报。

  哪想到现在,有关部门又想抓住“拥堵费”这根救命稻草,拟采用价格杠杆大幅抬高居民的出行成本。但“新费”不一定治得了“老症”。科学政策的制定,不妨多听取民意的呼声。而不是出台实施简单粗暴的行政管理方式,让民众在“路堵”之外再添“心堵”!

  作者桃然之父,70后。20年前毕业于吉林大学,独立汽车评论员。全球车市场动态、业内热点评析以及精彩的俄罗斯长篇侦探小说,敬请在“搜狐新闻>订阅”中输入“桃然之父”并点击红色“+”号订阅。

  (来源:桃然之父)

(责任编辑:黄远萍)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搜狐汽车 | 新车 | 导购 | 试驾 | 行情 | 车型大全 | 产品库 | 经销商 | 二手车 | 车型对比 | 汽车广播 | 手机客户端 | 汽车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