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办、国办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全面启动公车改革。
值得注意的是,相关文件对地方补贴标准明确给出了限额。桃然之父认为,这相当于阻断了一些地方把公车改革当作“特权货币化赎买”良机的企图通道,既能保障公务用车的有序进行又能真正降低财政支出的压力。此外,鉴于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以及特殊地区工作用车的存在,如何在保留部分公车的弹性空间下,避免在公务人员获得公务交通补贴之后又出现公车私用的现象,就成了依然值得探讨的话题。
补贴数额被限定,公车特权不再转化为货币福利
自从199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中央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以来,弹指一挥间走过了20个年头,但财政部新近发布的数据却表明,2013年90多个部门的公车实际支出较2012年同比增加,公车购置与运行费决算数由前一年的40.67亿元增加到42亿元,同比增加1.33亿元。而另据国家发改委负责人透露,公车消费在“三公”经费中一直占较大比例,“中央和国家机关达60%左右,从各地公开的‘三公’经费看,地方比例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公车改革之难。
对于公车改革,此前一些地方尝试了货币化的车改方案。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然而亦出现了“钱也拿、车照坐”的走样怪象,导致在“三公”经费中,公车消费的支出居高不下。更有甚者,有的地方把货币化车改框架之下的补贴标准定得过高,公仆们一个月的车贴有可能相当于一个贫困家庭的年收入或者好几倍。据统计,我国边远地区有的家庭,年收入甚至不到1000元人民币。这种车改,被媒体毫不客气的斥之为“特权的货币化赎买”。
数年前,东北某市按照不同的级别“排排坐吃果果”、发放车补。其制定的公务用车改革实施方案,给出的区级领导车补发放标准让人咋舌不已:区委、区政府正职8万元/年,区人大、区政协正职6.5万元/年,区委、区政府副职及其他区委常委5万元/年,区人大、区政协副职4.5万元/年,享受副县级待遇的领导、区长助理4万元/年。一时间,在网络上引起纷纭热议。
有关人士呼吁,车补应该姓“公”而不应该姓“私”,不能借公之名中饱私囊,要确保专款专用、防止把公车特权变相转化为货币福利。
而不久前,华南某市已经拟定还未出台的公务用车改革补贴标准也并不低。据相关媒体报道,处级官员的车改补贴大概是2000至2500元甚至3500元/月。这一标准,远远高出2014年该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新调整的最低工资标准。
值得点赞的是,这一次,《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对地方补贴标准明确给出了限额。规定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普通公务出行社会化,适度发放公务交通补贴,中央和国家机关补贴标准为司局级每月补贴1300元、处级800元、科级及以下500元。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边远地区补贴标准不得高于中央和国家机关标准的150%,一般地区不高于130%。
这就阻断了把公车改革当作“特权货币化赎买”良机的企图通道,既能保障公务用车的有序进行,又能彻底降低公车消费方面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
不过,简单的按照职位进行车改补贴的发放的标准,对其合理性和公平性,仍存有待商榷的余地。一般来说,需要公务用车出行的公务员,并不一定与职务职位级别的高低呈现正相关关系。相反,在日常的一些情况下,经常跑腿的是职位更低的科员。也有网友建议:车改不如编制改革更有效,人浮于事也要解决。
深化公车改革,群众监督很重要
本次公车改革文件,虽然再次明确规定取消副部级以下领导干部用车和一般公务用车、将保留必要的机要通信、应急、特种专业技术用车和符合规定的一线执法执勤岗位车辆及其他车辆,但同时指出:鼓励省区市所属厅(局)正职主要负责人和市、县及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改革,确因环境所限和工作需要不便取消公务用车的,允许以适当集中形式提供工作用车实物保障。
那么,在保留部分公车的弹性空间下,如何避免在公务人员获得公务交通补贴之后又出现公车私用的现象,就成了依然值得探讨的话题。
用GPS监控公车的使用情况,已经被证明是并不靠谱的做法。
一是地方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难以真正起到监管作用,严格监控公车私用;二是倘若是下属部门管上级领导、限制其公车私用,既没那个胆也没那个必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非是不想混了。这些原因,直接造成所谓的公车监管如同聋子的耳朵——摆设。花费巨资给公车安装GPS装置的某地,在涉嫌公车私用的车辆被当地市民曝光之后,有关记者不禁深深感慨:“一万个GPS赶不上一双市民的眼睛”。
因此,对继续保留的公车,需要统一外观标识,方便群众监督。这一方法,恐怕在减少“公车私用”、缩减财政支出方面的预期达成效果,远比花巨款给公车装GPS更靠谱。
媒体曾经报道,北京有位六年级的小学生放学后看到学校门口非常拥堵,接送同学的车不少是公车,便提出建议:让公车挂红色牌照,以便统一管理和公众监督。
小学生建议公车挂红色牌照以杜绝公车私用,有的官老爷们怎么会想不到呢?只不过不愿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触动自身既得利益罢了。
公车原本是“公务用车”的简称,但长期以来,到了一些官员那里,却成了领导们“公用车辆”的简称,公家的车,不用白不用,应酬交际、买菜做饭、接送家人甚至长途旅行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大小是个官,都配一辆车”的现象在很多地方很普遍,有的地方官员甚至同时拥有轿车和越野车两辆汽车,公车私用现象屡见不鲜,人民群众对此现象颇有微词。有关数据也佐证了公车违规使用的情况比较严重。2007年至2012年间,在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中,全国累计总共清理出来的违规车辆就达到19.96万辆。2013年11月18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了截至当年9月30日各省区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其中违反公务用车管理使用有关规定的案件数量为4851件,占比接近1/3,居各类问题之首。
公务用车违反管理使用有关规定的大量存在,就意味着应当强化监管。但是,尽管像山西太原、四川成都、浙江温州等地,对公车统一标识,方便群众监督公车旅游、公车接送子女等公车私用行为,然而有的地方却是在悄然的在车辆外观上去公车化。例如,直接把“x O”牌直接更换为普通民用车牌,美其名曰是为了减少特权号码的使用,防止一些公务员自恃挂有“x O”牌乱鸣警笛、乱闪警灯、乱闯红灯、乱停乱放等不遵守交通规则、不服从交警管理等“特权”、“霸王”行为。
但如此一来,车牌号码不分公私,会使社会监督和媒体舆论丧失可以聚焦的对象,公车私用现象或将更加隐蔽,监督变得越加困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
因此,打破特权思维、使公车改革落到实处,就有必要在保留的公车车身上喷涂清晰可辨的鲜明标志、明明白白的“打上公车烙印”,以扯掉“公车私用”的隐蔽性遮羞布,让其时时处处暴露于社会阳光之下,便于“群众监督”、规范公务用车行为,防止官员们利用职权谋取个人私利、在非公务场合滥用公车的冲动和无忌,遏制“车轮上的腐败”。毕竟,俗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最雪亮的。
《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给出了明确的公车改革时间表——中央和国家机关力争在2014年底之前完成,地方党政机关应当在2015年底之前完成,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完成包括事业单位、国企和国有金融企业改革。这体现了国家高层深入推动公车改革的重要信号和释放了坚定推进的巨大决心。
希望这场新的自上而下的公车改革,能够强势推动公车购置数量和运行费用的大幅减少,并推动干部作风转变,促进廉政建设,有效减少财政负担。
(来源:桃然之父)
|
E电园纯电皮卡是啥妖孽
E电园试北汽纯电EU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