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评论 > 汽车评论 > 搜狐点评

杨再舜:我们没底气将汽车反垄断进行到底

2014年09月03日07:34
来源:搜狐新闻客户端自媒体 作者:杨再舜

  我们没底气将汽车反垄断进行到底?

  上月,由掌控国家全部资源、经济命脉和操控全国车企命运,并有着“小国务院”之称---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完成对日本12家企业实施汽车零部件和轴承价格垄断案的调查工作,并将依法进行处罚。另据中新网9月1日电: “从8月13日国家发改委向4家宝马经销商开出汽车领域第一张反垄断罚单至今已半月有余,在这期间陆续有数家整车及零配件企业或遭受处罚,或选择下调部分产品或配件价格以应对发改委的反垄断调查。而除此之外,更多车企选择了无动于衷,静观其变。”

  国家发改委开出的天价罚单,表明发改委力图打破外资对汽车行业垄断格局的决心,预计后续有关汽车行业反垄断的调查还会进一步深入,持续发酵还有可能涉及商用车。此次如火如荼的反垄断调查对合资或独资的汽车零部件行业起到了敲山震虎的威慑作用。特别是从政治和外交上来说,是对倭国安倍政府和美国奥巴马军事挑衅与武力恐吓中国的有力警告与严惩,尤其是对“安倍经济学”的在意识形态和经济上给予有限的打击。

  据昨天中新网汽车频道电:“走访了数家高档进口车企的展台,发现路虎克莱斯勒等少数此前宣布过下调部分车型售价的企业外,多数车企无论是整车还是保养及零部件价格并无变化。一些畅销车型,如奔驰GL系甚至还需要加价。奔驰:紧俏车型需最高加价12万,如奔驰GLSUV平均需加价8至12万元方可提到车。”

  一些豪车4S店底气十足地宣称:“目前保时捷所有车型,无论是整车还是选装部件,均无任何降价措施,价格一向坚挺其理由是:保时捷是‘奢侈品’,因此‘不存在暴利’。”由此可见,反垄断不但反待价而沽提高价格垄断市场,更反对低价倾销垄断市场!因此“杀猴给鸡看”并未真正起到威慑作用,许多进口豪车仍持一副傲慢的态度,“震虎”没起到威慑作用,那就给人的感觉是“事倍功半”和“雷声大而雨点小。”

  从来都是享受“超国民待遇”跨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个个都是钻中国政策漏洞而通吃上下游产业链的高手。但他们还荒谬地理直气壮再次试探中国的反垄断底线认为,外国进口豪车在中国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其实是中国的超高关税、扭曲汇率、地方政府超高的税费利润以及经济垄断的直接结果。近年来祭出的“反垄断法”惩罚外商,为什么不调查中国的电信企业、石油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暴利?!

  与此同时,此次对进口豪车惩罚似乎只有进出口中外汽车商、合资汽车公司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部门在关心关注事件的发展与变化状况。而中国真正的下层老百姓才对此“漠不关心”呢,在生计困难还存在大问题的情况下,进口豪华汽车与他们没半毛钱的关系,他们认为那是政商和富豪们的事。而政商和富豪们又不感谢政府对豪车的“杀价”,本来天价豪车就是财富和身份地位的标志与象征,这下将豪车售价给降成了白菜价,这让他们情何以堪?因此豪车的天价不天价,也与他们没半毛钱的关系。

  此外,中国汽车反垄断没底气的最关键和重要的问题是:如果将中国汽车比喻为一个人体,那么其大脑、心肝五脏、肠胃和肛门都受控于外资外商。中国汽车排放标准的实施,从国1到马上又要实施的国6,这些跨越似的大放环保卫星的举措,却给境外外资外商一个又一个大发横财的机遇。若在发动机排放控制上没有象博世、电装、德尔福、威伯科、尼尔森等电控系统,那中国汽车的排放升级标准要求无从谈起。外商此既有横向垄断,又有纵向垄断,如德国博世、日本电装高压共轨以绝对优势占领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而且覆盖全系列乘用车和商用车,在电喷系统控制上绝杀本土。

  我国在虽宇宙飞船能上天,嫦娥能登月,但唯独在汽车排放控制上却受控于人。虽然这些不良企业在华已赚得盆满钵溢,相应在华所做的社会公益却极少或无,但我们却毫无办法,因为我们在此领域不行,望其项背,只能被人家掐住咽喉、控制命脉而扼腕长叹。

  另据2014年8月27日 《中国环境报》:“ 《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力争在2016年实施第六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在机动车排放控制上,再次走在全国前列。在下一阶段,针对大气污染控制的需求,新的排放标准将如何制定,是继续借鉴欧标还是参考更为严格的美国标准?技术路线会发生哪些变化?改变技术路线对我国汽车行业会有哪些影响?这些都是行业内颇为关注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国的汽车跨越似的排放政策将再一次地帮助境外资本家在华摄取垄断似的暴利。

  小日本既便宜没有整车厂,但仅凭借零部件企业也能称得上汽车强国。这从日本地震海啸后,包括欧洲、美国、中国以及东南等汽车制造商都受到的冲击波和影响力中可见一斑。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虽然有所发展,但主要集中在铸造和代工这些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不高的领域,缺乏核心技术。

  据中国国资委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技术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仅为2.4%。而博世等跨国零部件巨头有些甚至会超过10%。中国零部件企业普遍采用“来图加工”模式,没有核心技术,而国外零部件企业实力则来自巨大的研发投入和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更加悲哀于一个建立60多年、合资30多年的行业至今仍然不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号称已经进入了世界500强、貌似强大的国有车企甚至脱离了国际汽车厂商的庇护都不能自立!

  貌似慷慨激昂实则色厉内荏的没底气与没自主研发的底气,恰恰暴露出内在虚弱的中国汽车业内主流观点表达,再清晰不过地表明了中国汽车严重缺乏三个自信,即自立自强的自信、自尊自爱的自信和自主创新的自信。如此状况下,假如不改变内在的孱弱汽车零部件基因,难道再维持这样的政策能培育出自己的竞争力?!

  授权状态:本文为搜狐汽车特约稿件,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任何机构观点。

  另无搜狐汽车允许授权严禁转载, 若转载请注明该文出处和作者!

  (来源:杨再舜)

(责任编辑:黄远萍)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搜狐汽车 | 新车 | 导购 | 试驾 | 行情 | 车型大全 | 产品库 | 经销商 | 二手车 | 车型对比 | 汽车广播 | 手机客户端 | 汽车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