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频道 > 评论 > 2014全球汽车论坛

转型之殇-巨大落差下汽车社会的自我反思

2014年10月14日20:58
来源:搜狐汽车 作者:桑大伟

  上世纪70年代,日本人提出了“汽车社会”。2009年当中国汽车产销双双突破1300万辆之后,有人把这年称为“中国汽车元年”,也意味着属于中国汽车社会的开始。

  在“井喷”般的汽车销量增长的相互作用下,中国的汽车社会也呈现出来“火箭般野蛮生长”的局面。从1982年邓小平批示轿车可以合资;到1994年国务院发布第一个汽车政策,明确鼓励私人购买;从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消费市场;到2014年,全国汽车保有量接近1.4亿辆。如果按照千人保有量的算法,但从汽车数量上比较,中国用几十年的速度实现了西方百年才能完成局面。

  缺少了汽车文明的积累和支撑,快速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并未过多享受到汽车社会带来的“红利”。在汽车大国的光环下,快速增长的汽车数量让尚处发展初期的中国汽车社会带来巨大落差。

  一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国家进入到汽车社会,不仅对中国来说,对于整个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汽车与道路、汽车与环境、汽车与汽车、汽车与行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与西方发达国家长达百年的汽车工业史和汽车社会带来的阵痛相比,中国“汽车社会”迅猛而至,引发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首先,土地和能源两个要素必然成为制约城市汽车普及的“短板”。土地短缺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按测算,平均每辆机动车占用0.2公顷的路面,如果达到美国人均保有率,6亿辆汽车将会占用1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相当于中国所有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二;其次是日益拥堵的交通问题。据统计,目前北京居民拥堵经济成本已经达到335.6元/月,以北京1700万人口计算,每月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亿元;第三是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在经济发达的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城市雾霾最为严重,特别是珠三角地区,雾霾天气有的已经占到了全年天数的一半,或者是一半以上。

  若盲目的比肩欧美汽车社会,从“汽车梦”到“汽车病”对于中国无疑将是一场“噩梦”,在汽车社会不可逆的前提下,中国汽车社会的升级为政府提出了要求,和传统汽车产业带来了挑战。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限购限行另一方面鼓励购买,左右互博的政策只能解一时止渴,缺乏长远性规划的习惯不应用在关乎国计民生的汽车产业上;对于汽车产业而言,需要考虑的不再仅仅是销量和利润,当汽车成为社会里的一份子,社会赋予汽车更多意义和期待,汽车企业更要摆正自己的角色,每年100万辆的销量背后,是100万个被企业社会责任所影响的100万户家庭。

  与世界最大汽车消费市场不符的是尚在初期的中国汽车社会,不否认发达国家也经历过阵痛,但快速变革的时代下留给中国的时间已并不多。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汽车社会?巨大落差下的反思,也是规划中的未来。

(责任编辑:桑大伟)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搜狐汽车 | 新车 | 导购 | 试驾 | 行情 | 车型大全 | 产品库 | 经销商 | 二手车 | 车型对比 | 汽车广播 | 手机客户端 | 汽车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