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款款地吹,武汉沌口开发区洋溢着暖暖的春意,如织的车辆在金色的道路上执着地前行。
8月28日上午,站在原武汉汽车贸易城前,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兆勤一脸欣喜地说:“在这块3万平方米的土地上,一幢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的电动汽车试制试验车间即将竣工投产,两年后,将崛起一座现代化电动汽车产业园。”
这位年仅36岁的老总之所以如此胸有成竹,不仅是因为他拥有清华大学汽车制造专业本科、武汉大学MBA两张文凭,并具备10年汽车生产、贸易经历,更是因为其所在的企业“通过投标获取了两个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及省、市财政部门“将拨出近1亿元的专项产业化支持资金予以扶持”。
七巨头一拍即合
据黄兆勤介绍,早在“九五”期间,东风汽车公司、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即开始研制电动汽车,并逐步掌握了整车集成、控制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至2001年初,已推出HEB11-1混合动力大巴、燃料电池电动客车、HUST串联混合动力客车,以及富康988混合动力轿车、CEV-95电动轿车概念车等7个产品。
2001年5月,东风汽车公司、湖北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等7家单位一拍即合,在武汉共同发起组建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2470万元。其中,东风汽车公司为第一大股东,武汉东电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为未来职工持股公司。
该公司于2001年9月注册成立,并于当年10月通过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值得一提的是,7家发起人除以现金入股外,还具备一定的无形资产,如:生产经验、科研能力、营销网点等等。
公司甫一成立,即向国家申报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至当年底已有2项中标,并为东风汽车公司、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712研究所、力兴电源带来了7个项目。
一亿元助推产业化
2001年12月,科技部向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预拨350万元,以启动第一批课题项目。
经测算,若运行顺利,2个重大专项和7个子项目,将从国家及地方财政获得1.4亿元的资金支持。
湖北省长张国光十分重视新型汽车工业的建设,亲自担任省发展电动汽车领导小组组长。
2002年1月31日,张国光主持召开专题会议,听取省发展电动汽车领导小组办公室、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电动汽车产业化工作情况的汇报。会议要求:2个重大专项、7个子项目的承担单位建立目标责任制,争取以“最好的成绩”、“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完成第一阶段研究试制任务;由武汉市研究提出电动汽车运营试验的具体方案,狠抓落实,在应用电动汽车上下大功夫,为争取国家电动汽车产业基地创造条件;制定完善的招商引资办法,规划建设电动汽车产业园,吸引国内外电动汽车企业到开发区落户;与国外一流电动汽车公司开展合作,引进国外电动汽车研制优秀人才及先进技术。
目前,以东风电动车辆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电动车辆及衍生产品的试制试验正在按计划实施,并已接到部分产品小批量订单;电动汽车产业园项目用地业已落实,试制车间、部分专业试验室、研发大楼开工建设,其中部分建筑物已投入使用。
另外,按照与科技部签订的合同要求,科技部预拨电动汽车专项经费,地方财政应与该项经费1:1相匹配。湖北省科技厅、武汉市科技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将相应资金落实,预计年内均可到位。
武汉,谁与争锋?
黄兆勤说,环保要求的提高与石油资源的制约,为清洁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提供了必然的市场前景;技术的发展使电动汽车的产业化逐步成为现实;中国在传统汽车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已使中国政府下决心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以寻求中国汽车工业的跨越发展。
眼下,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电动汽车的试制试验与国外发达国家几乎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美国的“新一代汽车”的开发也仅20年历史。国家预计“十五”期间在电动汽车项目上投入8.8亿元资金。除武汉外,北京、天津、上海、长春等城市也已推出电动汽车项目,全国承担该项目的企业约有70多家。
“按照863计划,电动汽车的油耗节损达到30%以上;排放标准降低50%以上;制造成本增长低于30%,东风电动车辆有限公司作为武汉电动汽车试制试验的龙头,目前的规划是先使技术成熟。只要技术成熟,产品即可进军国际市场。”黄兆勤充满信心地说。
一些业内人士强调,电动汽车的发展除了国家大力支持,还应引起资本市场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