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服务一直是国内众多汽车厂商吸引用户的众多法宝之一。 但随着中国入世,中国汽车产业的本土化服务优势将受到了国外汽车集团完善服务体系的巨大冲击,如何使自己的服务再上一个台阶已经成为众多汽车厂商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当今的汽车消费市场上,消费者普遍反映,在汽车质量纠纷中消费者的权益被漠视被践踏、消费者无助甚或无奈的“弱势地位”凸现无遗。 按道理讲,包修应该是商家、厂家最基本的责任,但实际上对许多质量问题,经销商和厂家往往来回“踢皮球”,并和消费者打“疲劳战、消耗战”。 至于诉诸法律,由于举证方面的难度,消费者往往很难打赢官司,即使获胜也往往得不偿失。然而汽车毕竟是一种消费品,并且正在逐步进入家庭,随着其普及面的增大,国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断成熟。消费者在汽车质量纠纷中所处弱势地位必将得到改变。 面对汽车产品服务的要求,厂家不同的观点反映的是不同的市场观念和消费者观念,也是企业经济实力的体现。厂家只能靠产品质量、靠服务去赢得消费者、赢得市场。 消费者是上帝虽然是国内厂家商家的口号,但有时这也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已,在很大程度上这只不过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愿望”的体现,并非所有的厂家都能不折不扣执行之准则,因为厂家、商家的根本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社会利益只是退而次之,厂家的经济行为必须有“自律”及“他律”的双重约束。 业内人士预言,在汽车服务业连锁店肯定会唱主角。 随着日本最大的汽车服务用品连锁企业澳德巴克斯、黄帽子株式会社以及全球最大的汽车快修连锁企业———美国AC德科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将给目前中国汽车配件企业和众多不成规模的零部件零售商带来强大的冲击,该市场也必将因外资的注入而面临重新洗牌。 我们已站在新的历史起跑线上,汽车消费主体的转变必将带来消费模式的重大变化,售后服务的重要性在汽车销售中将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汽车服务贸易这一巨大商机,中国汽车业应该有所作为。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汽车业已完成了“造汽车”到“卖汽车”的过渡;随着国外现代服务理念、服务手段的引进,中国汽车业还将实现从“卖汽车”到“卖服务”的跨越。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更大的商机和挑战,去夺取汽车价值链上这块“最大的奶酪”。 《国际金融报》 (2003年05月09日第十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