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多次北京上海车展,从轿车这一块看,我们发现老外带来的展车的价格底线一再下探,这些车型同中国市场实际结合得更为紧密,从而反映出一个趋势:外国汽车大公司对中国汽车市场的了解更深入了,举措更成熟了,对现实市场的针对性更强了。
新中国的汽车工业走过了半个世纪。半个世纪使汽车年产量从零涨到300多万辆,无疑是一种成就。但这个成就同中国的人口数量相比,不好大唱赞歌。放眼看一看别的国家,无论是韩国的自有品牌汽车人均年产量,还是巴西墨西哥的别国品牌汽车人均年产量,都远在中国之上,而且人家做汽车还没有用掉半个世纪的时光。
中国汽车为什么做不大?或者说做大的步子比较慢?答案其实很简单:中国汽车在半个世纪里的大部分时间没有以百姓车为主攻方向。中国人口特别多,潜在的市场特别大。如果做百姓车,就会很快造就一个大市场。可是,中国的百姓车是什么样呢?起码一点,什么价位才算百姓车?
这个问题让中国汽车界左思右想,同样,它也摆在很想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汽车公司面前。参加中国的汽车展,对于外国汽车公司来说有两类事要做,一是展示它的实力,塑造它的企业与品牌形象,偏重于战略色彩和长期利益;二是展示它想在中国实现销售的车,偏重于战术色彩和中短期利益。在很多年以前的中国内地车展中,外国人带来的车比较偏重于显示实力,但后来逐渐发生了变化,它要照顾现实市场,所以越来越主动地带来了比较平民化的车。
那么,在未来会如何呢?看起来,它们还会更实际。等到某个时候中国人的汽车消费更为大众化,市场中大量需要的是比现在的“平民车”还要廉价的车型,于是外国汽车公司拿来参展的车型中,一定会出现更多比较符合中国消费者消费水平的车。拿价格来说,外国展车中的价格底线十年八年前是100,现在已经到了50,未来它要不要将低至20的车送到北京车展和上海车展上?
不仅中国人会造廉价车型,外国人也应该会。汽车大国的平民车,对中国来说还是富人车。这个富人的概念并非百万家财,月收四千五千元的能够买车用车的白领,对于一个坐在服装缝纫流水线上的打工妹来说,那就是富人,他不是一般意义的只拿几百元一千元工资的“工薪族”。外国公司认识到这个问题是早晚的事,调整它的针对中国的车型开发思路也是早晚的事。要是过几年中国人买车的多了,拥有汽车越来越不具备“摆谱”特性,谁说老外就不会专门开发对它自己国家来说属于“贫民车”(现在可能没有或者数量很少)、但对中国来说属于“平民车”的车型来抢市场?
由于面对一个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的特大市场,老外可能会越来越实际。这对中国汽车工业意味着什么,真的值得好好考虑。
版权声明:搜狐汽车评论之“独家观察”以及其他专栏作者文章,版权为“搜狐汽车”所有。未经书面授权转载者,一经发现,必将追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