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碰巧给一个跑汽车的记者打了两次电话,不巧的是他每次都在匆匆赶路,具体地说是从一个车展赶往下一个车展。问他为什么这么忙,那位仁兄的回答倒也干脆:“谁让这车展总也看不完呢?”
说出来您可能不相信,从2003年1月1日到现在,广东省已经有4个城市先后举办或正在筹备车展,它们分别是南海、东莞、顺德和珠海。其中前三个车展还都集中在元旦期间,彼此之间颇有些较劲的意思在里面,这也难怪一帮跑汽车行业的记者要吃一些舟车劳顿之苦了。
其实,早在一年前就已经有人在提醒要控制车展数量,遗憾的是,尽管全国目前大大小小的车展已将近100个,但仍有人热情不减地要加入进来,例如,在最近的四个车展之前,广东地区原本就已经有了广州和深圳车展。尽管广东是目前中国汽车消费最旺盛的地区,东莞的每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已经达到20辆,但由距离如此接近的六个城市来分食,相信谁都不会吃得太饱吧。
那么为什么车展还会办个不停?细想起来,只要以下“四多”继续存在,车展难免不泛滥。
首先是审批口径多。据了解,目前有全国性车展审批权的部门就多达4个,分别是外经贸部、国家经贸委、科技部和贸促会,其他各地政府还有地方性车展审批权。外经贸部、贸促会主要管一些国际性车展的审批,经贸委主要负责国内车展的审批,科技部则主要审批一些科技性的技术展,可谓是“各管一摊、互不干涉”,但问题是,这种体制恰恰给想拿到批文的展览公司打开了方便之门。在加上国内展览行业目前并没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因此,只要能搞到批文,一家皮包公司也可能折腾出一次展览。
其次是可挂靠的协会多。大凡车展,一般都会拉来一家行业协会作为主办方,一是壮门面,二是希望协会能亲自出马代为招商,当然,协会所有这些有形无形的劳动都会得到回报,这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目前在汽车行业内能呼风唤雨的主要是以下四家协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贸促会汽车分会、中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而且据说它们还经常为争当主办方闹矛盾。不过在该如何引导车展良性发展上,它们却似乎更愿意推卸责任。日前,上述某家协会的秘书长就向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们怎么管?我们又不是政府部门,再说现在很多事情都市场化了,我们也不应该乱插手呀。”听起来似乎有理,但作为协会是否最起码能做到不参加呢?如果各家协会坚持不参加过多的车展,不是自然就起到控制作用吗?
第三是将车展作为地方会展经济龙头的政府多。2002年,已经先后有几位市长率队到北京来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要将车展与当地的旅游、汽修行业、口岸建设甚至纺织工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发展会展经济是没错的,会展与地方经济之间的乘数效应也是存在的,但是必须有前提,就是整个城市适宜发展会展经济。更具体点说,以车展为例,这座城市是否接近生产地或最终消费地、交通是否方便、其辐射能力如何都是重要的考察因素。遗憾的是,现在某些地方政府往往是出于政绩需要或一厢情愿而办车展。
第四是展览经营企业多。目前全国各种规模的展览公司有2000多家,每年平均办展1700个,但有30%~40%的展览是不赚钱的。于是,更多的展览公司把眼睛盯在了利润比较高的车展上,希望靠旺盛的汽车消费市场说服厂家多掏参展费。事实上,中国两大车展的收费目前也确实创造了世界奇观。例如,法兰克福车展每平方米的收费是110美元,巴黎车展是80美元,底特律车展是35美元~50美元,而北京车展2000年的收费是365美元,上海是370美元。
综上所述,只要上述“四多”依然存在,恐怕中国的车展依然会怎么看也看不完,而文章开头那位跑汽车的记者依然也会一年到头跑个不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