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欧盟委员会作出决定,将每年的9月16日至22日定为“欧洲无车周”,在此期间对市民进行公路交通与环保知识教育,鼓励市民少驾私车,多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走路、骑车、滑旱冰等。 无疑,欧盟的举措是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的结果。大凡在欧盟国家、特别是在德国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会为德国人强烈的环保意识而惊讶。德国政府官员、特别是绿党人士步行或者骑自行车上下班已是司空见惯的事,甚至他们还要“干涉”别人。1997年冬季的一天早晨,笔者当时在德国担任驻外记者,在波恩的前德国联邦新闻局外联局大门前,我和其他一些常驻德国的外国记者们正等在大巴中准备前往参观一家距离波恩约100公里外的工厂。出于好心,大巴司机将启动发动机,打开车上的暖气,等待还未到的记者。此时恰逢上班时间,忽然,一个骑自行车的先生在大巴门前停了下来,对司机说:“如果车现在不走,请把发动机关掉。”司机意识到这位先生可能是环保人士,于是赶紧非常有礼貌地回答说:“马上就走,马上就走。”那位先生摇摇头,骑上自行车继续走了。坐在身旁的一位外国同行钦佩地说:“瞧,德国人多环保!” 德国人在“行”的方面如此环保,是和这方面的规矩多少有些关联的。德国恐怕是世界上最讲规矩的国家之一:人走人行横道,自行车走自行车道,汽车走汽车道。如若交叉,一般情况下,行人最受保护,自行车次之,汽车则最末。在德国,当汽车看到行人横穿人行横道时,车子绝对会让行人先行。关于这一点,德国驾校的“师傅”在考生考取执照前会一再叮嘱,否则,考试必不通过。近年来,细心的人会发现,醒目的自行车道越来越多,“逼”得汽车车道窄了许多。笔者曾问一位德国朋友,为什么德国人如此“善”待行人和自行车呢?对方回答说,除了环保因素外,还有人道主义原因,因为行人在交通事故中处于最劣势,“车是可以修复的,而人是无法修复的”。 “怎么样?不会过马路了吧?”笔者一回到国内,几位曾经一起在德国常驻、但先行回国的同行们一见面就如此“寒暄”,因为他们都有这样的感受,而且这种感受是那么强烈,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适应“行走”的过程。在北京,除了有交通灯控制的斑马线尚可大胆通行外,很多没有交通灯控制的人行横道如同虚设———因为大多数车辆不会礼让在斑马线上的行人,行人即使进入斑马线,也必须东张西望,“礼让”汽车,否则,一不小心,大有可能被司机骂个“狗血喷头”。不久前,在北三环的一个公共汽车站,一位女士刚迈入斑马线,差点被一辆吉普车撞倒。年轻的司机剃着光头,一脸凶相,破口大骂。女士气得索性站着不走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指责光头小伙子。“这是人行横道,不是你汽车蛮横不讲理的‘蛮横道’!”光头小伙子总算蔫儿了,灰溜溜地将车开跑了。 眼下,车市火爆,新车如潮涌向街头,我们不奢求经过一段时间的交通整治后就能够达到德国的标准,因为交通规范是一个包括人员素质、人均道路面积和城市道路稠密程度等众多因素于一身的系统工程。笔者在德国经常看到一些电视台组织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学龄前儿童举行交通知识竞赛,这对从小养成较好的交通意识和环保意识无疑是极其有益的。我们的交通意识和环保意识是否也应该更早地从娃娃抓起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