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与我们这座日益开放繁荣的城市相匹配的一个亮点是,私家车的队伍日益庞大,并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这是好事,但好事背后潜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进市区往哪里停车?停车怎么收费?收费怎么管理?管理怎么规范怎么合理?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一些有车族还未尝到有车的潇洒和快乐,就被停车的烦恼和停车收费的压力所困惑,这也印证了上海人的“买得起车,养不起车”的公论。 据说上海已滋生出千余个停车场。停车场多了,但还是有许多人不愿进停车场,为什么?原因多多。比如,现在全市的停车场有六个部门可以收费,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政府部门的机构专门管理统一规范?比如,同样地段的停车场,这里收10元/小时,那里收20元/小时;同样的小区停车,这个小区收5元/小时,那个小区收2元/小时,让人怎么理解这停车收费的随意性?该不该出个统一小区收费的规定?再比如,电脑停车收费铁面无私,若你一小时超过几分钟,就以两小时收费,这样的计费难道合理吗? 许多去过北京的车主纳闷,为什么北京的房地产价格比上海贵得多,但为什么人家停车只花一元、两元,而我们上海却要贵上五倍、十倍。深圳的人均收入和物价都比上海贵,可停车收费也比上海便宜。这些同两地的私车消费兴旺有没有内在联系? 停车问题关涉有车族的生活和行动,也关系百姓切身利益,更关系城市的面孔和形象。何时给市民一张笑脸,有车族和未来车主都在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