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500亿元打造的上海国际汽车城,从去年9月全面开工建设以来,陆续开工的大小项目共计66个,开工面积达128.3万平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可竣工28.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62.3亿元人民币。按照规划,5年后,一座囊括制造、研发、教育、贸易、新镇、赛车六大功能区的亚洲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将在上海嘉定区安亭镇“横空出世”。 汽车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为记者勾勒了“图景2007”:汽车展览中心客商云集,汽车博览馆人头攒动,汽车专卖店品牌林立,每年有100万辆的轿车从这里驶向世界各地,每年还有1.5万名汽车专业人才从这里毕业。精彩激烈的国际一级方程式赛事将定期在这里举行,世界独一无二的环球汽车公园在这里诞生,以汽车为主题的娱乐、休闲、购物等活动将为市民带来全新体验。 在上海之前,广州汽车城、天津滨海国际汽车城、吉林汽车城等已初具规模。在号称“亚洲第一”的上海国际汽车城全面开工之后,沈阳立即抛出了造价200亿“功能向上海汽车城看齐”的国际汽车城计划;北京宣布,将举全市之力,用8年时间,投资过百亿元,在京郊顺义建汽车城;此外,一汽大本营长春的目标是“世界级汽车城”;广州也宣称要打造“中国底特律”…… 入世后,汽车销售较之于生产会有较大的机遇。在安亭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汽车销售基地,是当初上海兴建汽车城的初衷。但在后来的规划中,又加入了零配件、教育、研发、体育休闲、旅游等因素,最终形成“上海国际汽车城”的大拼盘。 复旦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高汝熹教授认为,上海有将这些理念变为现实的有利条件:安亭历史上就是汽车生产基地,上海大众的大本营;同济大学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汽车教育基地;自主生产的一些汽车零配件已能进入世界标准化体系;作为汽车城的亮点,上海成功申办并取得了2004—2010年承办F1大奖赛的资格;最关键的是,上海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地位成为汽车城建设的保障。 去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在“十五”期间建设“东南西北”四大产业基地的战略构想,即东部的微电子产业基地、南部的石化基地、西部的汽车基地和北部的精品钢铁基地。高汝熹教授认为,汽车是其中最被看好的一块。他作了这样一个假设:今年我国的汽车需求约100万辆,如果到2020年,达到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即1200万,整个市场就扩大了12倍;如果到2050年,能达到美国当时的人均水平,那还有至少6倍的增长空间————汽车销售空间非常大。同时,汽车产业所带动的相关产业链、就业链很长,一般估计为1:2.6和1:7.8,即汽车产业每赚1元,其他相关产业就会有2.6元的进账;汽车产业中1个岗位能拉动7.8个人的就业。 与曾经火热过的家电一样,对市场前景的过于乐观,以及中国区划经济的内在驱动导致各地的一哄而上。据专家分析,此轮“汽车城热”呈现出三个新特点:一是范围更广,除三大集团所在地吉林、湖北和上海外,重庆、北京、江苏、福建、安徽等省市也对发展汽车工业表现出强烈兴趣;二是产能庞大,国家经贸委的统计显示,根据各地上报的“十五”工业规划,到2005年,全国规划汽车生产能力不低于622万辆,超出汽车“十五”市场预测需求310万—330万辆近一倍;三是政府驱动意味明显。 但高教授认为,各地抢建汽车城的势头是堵不住的。只有每个地方各建各的,然后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合理有效的格局,“这种方式尽管不经济,但比较有效。”这个过程必将导致资源浪费,但如果采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指定哪些地方可以建,哪些不能建的话,其结果只能导致由国家指定的几个汽车城在缺乏竞争的环境中效率低下。
|